APP下载

初中语文中怎样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2018-12-29徐峰涛

家长·下 2018年1期

近些年,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进步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传统教学模式中,均为教师教学,学生机械听课,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辛苦学生辛苦,但是取得效果并不大。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成果。因此,探究初中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具有实用价值。

培养自主学习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构建趣味语文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及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就能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从而实现教师引导教学的真正目标。总体而言,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意义体现在如下两点:

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都以教材为主,单一采用教材与板书开展教学,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笼罩在沉闷中,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很难全身心投入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相关问题,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开展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参与语文学习,通过交流、自主及探索式学习,继而提高学生合作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真正了解语文知识的本质,就能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开展学生自主探究策略

从前面分析来看,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自主探究,不仅是新课改所需,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需。但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是初中语文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体会和教学经验,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自主探究。

营造民主氛围,加强学生探究意识

在新课改教学目标中,将情感教育、知识与技能及教学过程及方法作为终极教学目标。在素质教育时代,语文教师就必须要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及实际水平,构建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出民主教学氛围,加强学生主体探究意识,让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要实现自主探究活动,首先就要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就能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产生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就能取得极佳的语文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去,教师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打破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突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课程教学质量。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思维能力,但是好奇心还是比较重。因此采用问题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就能让学生充满疑问去开展主动探究,从探究中渗入教材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合理设置悬念,要将内容中的重难点非常巧妙地设计成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必须要具有探索价值,以此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走进问题主动探究,再通过探究深入语文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通过学习与作者间达到情感共鸣。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内容时,教师可提出这种问题:皇帝新装属于一件什么衣服呢?当出现新面料时,老大臣、皇帝及诚实的官员都经过几次察看,这些人现场有什么反应呢?而最后一个小孩子说出真话,接着所有百姓跟着说出真话,试想皇帝会有什么表现呢?通过设置这种问题,就能吸引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性地开展阅读,独立思考,让学生能主动阅读,才能更深入思考。当学生阅读后,教师为让学生更深入思考,教师可再次提出各种问题:面对这本就不存在的衣服,从皇帝、大臣直到百姓,居然没有人敢说一句真话,属于一种普遍现象,要求大家分析其原因。通过这种问题就能将学生思维推上另一个高潮,让学生更深入探究文章的本质。

借助实践活动,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语文课堂上,教学不能只局限到课堂,而课外同样拥有更大的空间,并且课外实践活动同样可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从课外活动中学到许多知识与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除了合理利用课堂教学外,还要注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设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要求初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收集广告等各种节目中的经典台词;或者在学习戏剧、小说等各种题材作品时,学生可依据对作品的理解进行改编,要求学生自导自演等;当然教师可结合教学具体内容,设计一些辩题,要求学生对辩题展开辩论等。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有效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还能有利学生通过各项活动更好展现与表现自己,从而更加广泛拓展自己探究的岗位,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只要学生养成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堂上就会不由自主运用出来,从而能够更好探究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