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分析
2018-12-29杨龙金
小学语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阅读教学缺乏感染力,学生阅读学习兴趣不高
在我国,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或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名篇名段,语句优美,内涵丰富,不过在经过不同教师讲授出来都会有不同的效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也会有所差别,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感染力较差,不会运用适当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比如,当讲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应该用一种悲伤的语调像讲故事一样将文章娓娓道来,当讲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时,应该用与课文相符的语气激情朗诵出来,带给学生美的感受。但很多时候,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对于朗读就会草草了事,在授课中语调平平,态度变化不大,与学生也没有交流,学生不能感受到教师的感情,这也会大大影响他们对阅读学习的激情。
阅读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对课文进行提前备课,深刻了解课文,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阅读时候的心理变化,实时对课堂上学生的一些突发性行为做出应对,并能够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上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课后学生也才会有兴趣去更广泛地阅读。但是现在很多教师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很简单,不必采用太多方法进行授课,从而形成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或者同一种教学方式用几十堂课,这终将泯灭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阅读教学缺乏针对性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课程来看,对于学生所应该掌握的阅读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高年级(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已经能够根据前几年掌握的阅读水平具有很高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不能因为所学的知识与某些学生能力不匹配,就降低六年级语文阅读该达成的目标,这会更加降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过也有一些教师为了达成目标,从来不管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只想要一锅端进行授课,这样不仅达不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丢失了某些学生的个性发展。
改善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建议
进行情景教学,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师可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结合课文内容或者背景,对授课时的环境进行创设,模拟,使存在于学生脑海中的知识具体化。或者可以在课堂上叫学生直接起来模仿表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在这当中,教师可将六年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语文教材的中心问题,以“组内合作 ”“组际竞争”的形式,通过教师的指点,展开讨论或辩论,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之间相互激发并有所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的教学内容也会变得印象深刻,为以后的阅读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最后,教师可以在上完每一课内容或者引导小学生阅读完每一篇文章之后,让他们熟读其中的语文学会背诵,并且让学生在文章中挑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让他们进行不断地仿写。其实,每一个模仿的过程都是他们创作的过程;其次是问题训练。
科学预设阅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每个人的情感和心理特点开始出现鲜明的对比,生活阅历较浅,对于某些东西的接受能力也开始出现分歧。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严格把握每位学生的个体变化,科学预设课堂阅读教学,因材施教,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在收集并了解了每位学生的性格差异后,根据他们的爱好、特点、能力,合理设计课堂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以及要达成的目标。再次,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他们对每一篇文章的看法,体会其中的韵味,将正确的思想感情传输给他们,潜移默化中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并且预设到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后,所应该掌握的技能是什么,本篇文章的写作风格或者技巧是什么,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于下一篇阅读。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不断创新课堂阅读教学形式
丰富的教学形式能够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脑洞大开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一定会达成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设施来丰富教学模式,利用声音、视频等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又或者可以采取激励法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比如: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竞赛,比如识字比赛、朗诵比赛和小组辩论赛等,让小学生在竞争中集中自己所有的力量去对语言进行运用和创新,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目标激励法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比如上完一课内容之后,教师会对学生提出背诵的目标要求,让小学生了解到如果他们完成了这个目标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奖励,那么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了。利用他的特长进行激励,不断地引导他们、表扬他们,告诉他们学习语文、学会阅读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阅读还能获取更多知识,多方面同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