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趣

2018-12-29陈碧芬

家长·下 2018年1期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时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创设情境,点燃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创设学校进行兔子舞比赛的情境。上课伊始教师充满激情地说:“孩子们,六一节就要到了,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操场上正在进行兔子舞比赛,想去看看吗?”教师的话语立刻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激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一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身体坐得直直的,接着我播放了兔子舞比赛的视频,学生津津有味地观看视频,在动感音乐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联系生活,引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此,当孩子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后,就必须让他们运用数学知识,从而使他们深刻感觉到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在认识角的特征“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图形”后,教师说:“同学们,有趣的朋友——角,就藏在我们身边,请大家认真察看,我们的四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从而引导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找角。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离开座位,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声中找寻角,有的在黑板上找到了角;有的在屏幕上找到了角;有的在尺子上找到了角……他们争先恐后地说自己找到的角,课堂气氛热烈,当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角的概念后又在具体的实物中找到了角,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教学,能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在脑海中牢牢记住角的特征。又如教学完一年级《找规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有规律的现象,孩子们开动脑筋,有的在教室里找到了一张桌子,一张椅子的排列规律;有的在校服上找到了一条红一条黑的规律;有的在马路上找到斑马线的规律;有的在自己家铺的地板砖上找到有规律的图案……学生说得越起劲就越说明对今天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所以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让孩子们学以致用。慢慢地他们就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主动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操作活动,让孩子们适时地动手操作,以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周长》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几个图形的周长。究竟这几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现在就请你们小组合作量一量,量之前老师给你们三点要求:

想一想:结合不同的图形的特点怎样测量会更快一些?

量一量: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 怎样测量?

算一算:把结果填在记录单里,注意要写上算式和单位。

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效率最高。学生们带着问题,动手操作,一同合作,小组内分工,有的测量,有的计算,有的记录。学生的汇报过程中精彩层出叠现,在测量长方形周长时,有的小组是把四条边都测量出来再把数据加起来,此时别的小组立刻提出不同方法,“老师,我们组只需测量两条边,就可以计算出周长了。”“为什么?”“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汇报如何测量圆形周长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纷纷举手发言,把课堂氛围推向高潮。有的小组把软尺绕圆形一周,再把软尺拉直,软尺的长度就是圆形的周长;有的小组想到了化曲为直,他们用线绕圆形一周,再把线拉直用直尺测量线的长度,线的长度就是圆形的周长;还有的小组想到了滚动法,在圆上做一个记号,接着让圆形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回到做记号的地方,这样直尺上的刻度就是圆形的周长……通过有效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获。

巧用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课件的栩栩如生的演示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如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了突破999添上1就是1000这个难点,可制作了课件:先从个位开始,个位上9根小棒加上1根满十捆起来变成一个十,放入十位,此时原来的九个十加上进上来的1个十变成10个十,又捆成一大捆,放入百位,此时百位上的九个百加上1个百又捆成更大的1捆,10个一百就要放入千位,10个一百就是1000,千位数自然而然出现了,通过课件生动的演示,学生在脑海中能深深记住满十就要进一,深刻体会1000是怎样产生的,对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明白得更透彻。

总之,教师只有通过创设情境,联系实际,动手操作,巧用课件,才能点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数学生命之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