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课堂学生思维培养途径
2018-12-29欧会燕
通过精心设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
恰当设疑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其好奇心。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有的学生就说H2能燃烧;O2也支持燃烧,教师设疑: CO2是否可以燃烧,它又能否支持燃烧?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教师接着演示教材中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找到答案,得到结论。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思维得到发展。
巧妙设疑
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疑问要有技巧,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发展,才能培养其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巧妙,学生才能主动思考,在思考中分析、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价值、有意义,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中有所创新。
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具象思维
教师创设丰富多彩的化学情境,提高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和轻松的化学课堂中学习。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力,对探索新的知识欲望强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蕴含着化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举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思考涉及到哪些化学知识,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多角度、不同方位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教师让学生自己实验操作,将CO2通入Ca(OH)2中,CO2使石灰水变浑。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引起学生探究,让学生分析其原理。在此过程中,情境教学的创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自己得到答案。
通过深化概念培养学生的延展思维
形象感知
感知是理解概念的基础,教师要用形象、生动的材料,如:实验、教学用具、图片等,把学生的感官调动起来,强化感知。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描述。在理解“分子”这一概念时,教师用多媒体进行了演示,然后又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形象比喻,这样学生对“分子”这一概念理解得更透彻。
分析概念本质
概念就是理解其本质特性。其本质就是指它反映的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学生通过感性材料理解概念时,教师要做好铺垫,让他们自然地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通过分析、讨论、研究,得出其本质特性。如:演示了木炭、硫、铁、蜡烛等物质在O2中燃烧的试验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通过分析、比较以上反应过程,从而得出两个全新的概念: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在习题中运用概念
学生认为:概念和公式是为做题服务的,不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对概念一知半解。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教师根据教材编写“概念型”例题让学生学习,引导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加深理解概念。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实验过程形象、直观
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实验,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铁放在空气中质量会有什么变化;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质量减少,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根据教师在操作台摆放的药品及仪器,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后,动手实验。学生制定的实验方案有一些疏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制定的方案存在不足,及时改进。在此实验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多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时,教师先向学生用信息技术演示拉瓦锡的研究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质量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有何变化。通过实验中的一些数据,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各种物质、微粒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认知。把电子天平引入到实验中,实验变得更直观,更利于学生理解,同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而采用不同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反应的量变过程,数值的改变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化学变化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家庭实验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家庭实验”,将实验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些实验在生活中找寻化学知识的踪迹,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把化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让化学知识为我们服务,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学到与“水的净化”有关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家利用活性炭、塑料瓶等自制简易的净水器;根据铅的润滑作用,让学生用铅笔芯自制润滑剂。在制作这些家庭实验中,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便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务非常艰巨,过程很复杂,化学教师要持之以恒。注重在学习化学知识中浸润、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