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母语式教学法”之音乐课堂运用

2018-12-29翁洪

家长·下 2018年1期

运用柯达伊的教学理念和其中母语式教学方法,从母语的自然音调和自然节奏中,提炼出来节奏,旋律,替换到音乐课所需要的学习的旋律和节奏中,辅助学习,辅助创编。

用母语的自然的节奏,替换相同的音乐的节奏,是最容易掌握的学习方法。例如:解决难点,三连音时长需要平均。方法是,让学生连续地说:“谁说的,谁说的,谁说的”学生自己就能发现,这三个字的长度是平均的。

用母语的自然的音调,替换相似的旋律。这一点如同“大雷拉戏”的原理。例如:大,音调是从上向下,那么从所有从上至下的下行音型中找,最适合的谱例是(la-mi) 6 3。根据上面的规律,可以把母语的节奏和旋律,记录下来,加以改造,就是创作出来的节奏,或者旋律,特点是朗朗上口,亲切自然。

由此可见,母语式教学方法,令学生踏上一条好的音乐学习之路。

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的音乐课程学习的主线。它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

柯达伊教学理念中提出:“用好的方法在学校教音乐和唱歌,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折磨,将渴望得到更好的音乐的热诚注入他们的心灵,这个热诚将延续至他们的一生。”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要想合理地、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就要找到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其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教和学的方法。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在柯达伊、铃木、奥尔夫世界三大教学体系中,柯达伊的教学理念最适合我国国情。其中,“母语式教学”方法更为贴切,就是用母语的自然节奏和母语的自然音调,解决课堂教学中的节奏、音准问题。

母语的自然节奏,是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解决所有节奏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为什么先说节奏呢?因为节奏最重要!

在音乐学习中,人们对节奏的接受程度远远大于旋律。唱不准或者耳音差而演奏不准的人,都可以准确地感受到节奏,可以准确地说出或者拍打出节奏,甚至能够很好地演奏打击乐器。也就是说,只有节奏,才能够照顾到每个学习音乐的孩子的音乐细胞,才是进入音乐大门的捷径。

柯达伊教学理念中,明确指出:“音乐是每一个小孩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不是某些音乐天才的特权。”这一点更能说明节奏学习的重要性。

从专业角度上讲,音乐包括:节奏和旋律。二者的关系密切,但不是不可分割的。旋律的存在离不开节奏,而节奏却是可以脱离旋律单独存在,这点又进一步说明了节奏的重要性。教师抓住了学生学习节奏这个主要问题,也就抓住了重中之重的问题。那么怎样用母语的自然节奏辅助教学呢?请看下面教学案例片段。

例如:《国歌》的曲调中,三连音( X X X )节奏运用得非常妙。如同号角一样,对音乐的走向有推动作用,给人一种磅礴的气势,带有明显的紧张感。一般的教学都用号角的声音来引导,只能带给学生一种模糊的情景或者电影里号兵吹号的形象,并没有真正解决三连音的节奏问题。

那怎样运用柯达伊母语式教学,教好三连音节奏呢?请看下面简单的教学过程:

先让学生随唱歌曲两遍,然后,小组讨论,说一说这首歌曲哪里最不好唱,和歌曲的原唱对不上。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三连音这个位置。

教师:请每组的同学,用手指着本组第一个说出问题的那个同学,连着大声说三遍:“他说的!他说的!他说的!”教师边说,边做示范。听老师口令,预备,齐!

学生:边指边高呼“他说的!他说的!他说的!”

教师:哦,这么好啊!请每组第一个说出来的同学,拍着胸脯自豪地说三遍“我说的!我说的!我说的!” 听老师口令,预备,齐!

学生:边拍胸脯边说“我说的!我说的!我说的!”

教师:好,真好!我要是问大家,这个问题是谁提的呢?你能不能用刚才的形式说出来啊?好,预备,齐!

学生:边指边高呼“他提的!他提的!他提的!”

教师:那提出问题的同学也用这种形式来自豪地说一说吧。好,预备,齐!

学生:边拍胸脯边说“我提的!我提的!我提的!”

哦,大家说得都非常好,那老师要问下,歌曲中写到,冒着谁的炮火前进呀?

学生:嬉笑着,指着对方高呼“敌人的!敌人的!敌人的!”

教师:哎呀,大家这么幽默啊!那再说一遍,说齐了。一、二!

学生:再次相互指着对方高呼“敌人的!敌人的!敌人的!”

教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练习的是歌曲的三连音节奏。要求三个音时间长短相同,就像大家刚才所高呼的三个字一样。现在随老师钢琴音高说三遍1.“敌人的”2.“奴隶的”……

三连音教学,就这样顺利完成了。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学生连着说三遍时的母语中,自然就有三连音节奏,而这个自然的三连音节奏,就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节奏问题。通过这种母语式教学,轻松地解决了教学任务。

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搜集和积累,与音乐节奏有关的母语自然节奏,来充实课堂教学。

比如:中国的五言诗大部分都是3拍加2拍。这在解决混合拍子的节奏时候,就会方便多了。像:白日(3拍即:XX-)依山尽(2拍即:XX X)。由此可见,母语的自然节奏,在解决课堂教学的节奏问题上,力量是强大的。

这正如柯达伊教学理念中,所提到的道理:

第一,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因为它是自由而且容易接近的。

第二,小孩子从他们的经验中理解是最好的,因此,参与是学习音乐最好的途径。

从上面两种理念中,可以理解、推论为:

第一,母语,是小孩子们的经验,用母语学习音乐是最好的途径。

第二,朗读或说话,是简化到没有音高的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因为它是自由而且容易接近的。

由此可见,母语式教学中,母语的自然节奏是解决所有课堂教学中节奏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母语的自然音调,是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解决所有音准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音准包括:歌曲中的所有旋律音准,音高、音准训练。即用母语的自然单词或者字符的升降调、以及语句、诗句的音调,来对应所遇到的困难的音准问题。

教师让学生通过说母语的单词、字符、语句、诗句,体会自然的音调变化,然后提炼出语句的音调,返还到音乐的某个乐句或者单纯的音与音的连接上,达到容易理解,容易学会,容易记忆,容易掌握的目的。

很多音乐作品,因为方言问题;以及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转换问题;因为翻译问题、曲调与歌词不是同期产出问题;以及少量的作品词曲结合不太严谨欠缺推敲,会出现倒字、倒音问题……

而这些作品已经传唱了多少年了,好像改了倒是错的了,也就没人去改了。而这正是学生唱歌跑调的重要原因。

举个例子:《曲苑杂坛》节目中,有个片头曲。最初的曲调是这样:

相 声, 小 品……

这样一唱出来,就普通话的“响声,小贫……”后来,很多曲艺专家提出来修改意见,变成了与母语相吻合的曲调。

在《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一曲艺风格歌曲中,骆玉笙大师,非常严谨地把握着每一句唱腔,每一个歌词,控制住倒音、倒字现象。

上面讲的是关于倒音倒字的现象。而在实际教学当中,一些民族性强的歌曲,如果翻成汉语普通话,还就得倒音,倒字,不然就没有民族味道了。怎么办?还有一些戏曲片段,也是如此。如果孩子们一味地用普通话来演唱,那就肯定跑调,不如就将错就错,以上面谈到《曲苑杂坛》主题歌倒音、倒字的问题为例,运用逆向思维,问题就解决了。

例如:《我是草原小牧民》第一句,听唱后,学生随唱,必然有两个地方跑调,而且越听越唱,跑调的错误越巩固。谱例如下:

我 是 个 草 原, 小 牧 民。

按照这个原版谱子唱,学生在草原的“草”字和牧民的“牧”字,跑调,而且用听原唱方法,和用钢琴带的方法,不仅需要听很多遍,而且事倍功半。

这是因为“草”是三声,向上的音调,而谱子却是21,向下的四声音调,能不跑调吗?“牧”字是四声,向下的音调,而谱子却是23,向上拐弯的三声音调,必然跑调。

也就是说,“草”字,是教师在用向下的音调矫正学生向上的音调。“牧”字,是教师在用向下的音调矫正学生向上的音调。往往半节课,都在做这件愚蠢的事情。这对于孩子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对教师来讲,是多费劲的事儿啊!

柯达伊教学理念中,提到:

第一,“只有最好的,才是适合小孩子。”他的意思是最高品质的音乐素材是用母语演唱的民谣。

第二,儿童的音乐教育依赖于他们的指导者,因此,他们必需是最好的音乐家、教育家。

从以上两点可以理解为:教师作为指导者必须用最好的方法,让学生顺利完成,以及开篇所讲,让孩子认为学习音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折磨。

其实,利用母语的自然音调,用倒字,倒音的逆向思维方法来学习,只要一遍就能解决这种问题。

也就是告诉学生把“草”字的三声,唱成四声,把“牧”的四声唱成三声。这样一来,倒音、倒字的母语自然音调,正好符合旋律的音调。学生非常容易掌握,唱着还有趣儿,教师极其顺利地就矫正了音准问题,达到教学目的。

这样的例子,经常出现在民歌,戏剧片段学唱等教学案例中。那根据上面的方法,还是采取逆向思维方式,利用倒音、倒字的母语自然音调,迅速找到民歌、方言、戏剧等等正确的曲调,使孩子们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不再是痛苦的煎熬。

由此可见,母语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和解决所有音准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记录母语的自然音调和自然节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编活动,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方法

前面的一二两点讲的是,先有歌曲、歌谱和节奏练习,然后,用母语的自然音调和自然节奏,解决已经有的歌曲倒音到字和困难节奏的问题。那么反过来呢?就是说把母语的自然音调和自然节奏,用乐谱或者节奏谱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乐谱,就是我们课堂创编成果,这种方法,就是顺利完成音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中,创编节奏和曲调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编创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组合时,可以用生活中,这样的语句:喂!大家吃饭啦!

记录成节奏谱子就是:

X - | X X X X | X - |

喂! 大家 吃饭 啦!

这就是把母语的自然节奏,变成节奏谱子的方法。也是创编节奏的方法。像这样的例子,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加以教师的正确引导,在课上,会有很多学生能创编出更多的节奏组合。

这个方法会了以后,补充两小节以上的节奏练习,就很好处理了。

除了一些模进和重复的机械手法以外,可以大胆地用母语的自然节奏,来倒换成节奏谱,填充在小节内,把节奏补充完整。

那么怎样才能更省些力气在编创旋律上呢?

大多数民歌作曲家,在作曲的时候,都采用方言音调和当地纯民歌曲风,来创作新的歌曲。也就是说,用自然的民族、民间音调,和自然的母语声调来作曲,是一种已经被证实的、非常专业的路子,非常良好的方法。

音乐书上的曲调创编练习,基本上是填空练习。填两小节以上的谱子,完成完整乐句。其中,补头、补尾练习较常见。无论怎样,都可以按如下的方法来做:

第一,把前面或者后面现有的曲调,填上适当的歌词。

第二,再参照填好的歌词节奏,把后面的空白处添上相应节奏的歌词。按照节奏念一念,看看前后是否通顺,是否合辙押韵。就是说,先把节奏这一关过了。

第三,反复演唱歌谱填词部分,到了只有节奏没有谱子的地方,按节奏读歌词,注意母语的自然升降调。

第四,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按节奏读了好多遍的地方变成旋律。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夸张。即:把母语自然语调的升降夸大。

A.单个字词的自然语调,夸张后就成了自然的音乐的音调。

例如:单个字“大” 是从上向下的语调。那么就用从上到下的音调来夸张。可以谱成:6 3、5 1、5 2、6 1、7 3、6 6、5 5 等等,都是从高音向低音发展的,都可以。而反之,则是倒字倒音。

成品歌曲《好汉歌》中,“大河”这两个字,就是典型单个字词的,母语自然音夸张后的经典组合。

B.短句就按照句子朗诵时的母语自然音调走向,来夸张记谱。应该注意的技巧是,其中的重音字词,一定要按照单字单词的音调来夸张,这样更能通顺上口。

例如:在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就是用这种方法。我们试着非常抒情地朗诵“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句话。就会发现,“桃花”两字,是重音,全句的走向是从低向高处,再回落到低处。这首歌曲最终的成品歌曲,曲调是和我们所朗诵以及分析的一样的。

再如:歌曲《走向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朗诵歌词,找出自然音调和节奏,再进行句子的自然音调走向分析,然后夸张自然音调,延长重点字词“红”字。

这样一分析,与成品歌曲的旋律,又吻合了。

根据上述的单字词和短句子的谱曲方法,我们可以用到所有的字词句上,然后把谱子记录下来,进行综合整理。别说是补充个乐句尾部或者乐句的头部,就是给一小句话,也不是个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用一些模拟和重复的机CDRO4Mf6ms11jV0q+ASNEhmBhPywQJGRxaw24iinRNc=械手法以外,可以大胆地用母语的自然音调,来倒换成旋律谱,填充在小节内,把旋律补充完整。方法和路子对了,学生就有兴趣,就愿意主动地学习探索,乐观地想下,如果有学生因为我们的引导,走上作曲家的道路,那将是多么自豪的事情啊!

由此可见,母语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解决所有编创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柯达伊教学理念中的母语式教学法,对中国的国情是有实际意义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母语的自然节奏是解决所有课堂节奏问题的法宝;母语的自然音调是解决所有课堂音准问题的法宝;母语的自然音调和节奏,转化成曲谱,是课堂编创问题的法宝。可见,柯达伊母语式教学法,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极好的音乐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