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与音乐活动的邂逅,让活动更出彩
2018-12-29陆贞珍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幼儿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悄然地成为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帮手。
渲染视听、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对幼儿园阶段的幼儿而言,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专注。因此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是一个音乐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仅借助静态的图片、绘本、音乐伴奏等辅助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对幼儿进行较为单一的教与授,尽管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上给予幼儿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从而营造了自主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幼儿学习的激情,促发幼儿情感共鸣,使幼儿真正、自然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中班歌曲《动物的叫声》,这首歌曲里含有很多小动物的名字和叫声,如果使用单一的教师教唱的形式会很枯燥,但是多媒体课件可以给幼儿一个农场的情景,小动物的形象,同时小鸡出来会唱 “小鸡走来,叽叽叽”的美妙歌声,小猫时又会唱“小猫,喵喵喵”……所以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幼儿很快掌握了歌词和旋律,加上生动有趣的活动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歌曲兴趣。
动态呈现,帮助幼儿掌握音乐教学中的重难点
音乐活动的重难点就是掌握节奏,但是歌曲中有2/4拍,3/4拍,有附点,有切分,对于幼儿来说这些都很抽象,难易掌握。传统的教学一般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都会采用多次练习的方式,这样会让幼儿产生疲惫感和抵触感。多媒体制作的课件是一个很好的介质,它可以借助随拍跳动的图片、让抽象的节奏具象化。通过幼儿的观察、倾听、尝试自主地发现节奏的特点,最终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一突破,使其音乐学习活动事半功倍,富有趣味性。如:《鞋匠之舞》这是一首外国音乐作品,旋律具有自己的风格,又有快又有慢,让幼儿掌握并击打更是难上加难。更不用说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节奏美,表现节奏美。所以,在这个活动中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音乐配上了一个修鞋的情景剧。让幼儿在观看修鞋、试鞋、展示鞋的过程中感受节奏的快慢,从而熟悉节奏进行配乐打击。
声画并茂,拓宽幼儿的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只有给幼儿创设一个声画并茂情境,才能调动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和创造。因此在幼儿园的韵律活动中多媒体课件尤其重要。它可以通过声音营造氛围、可以通过图片的大小渲染画面,通过多变的色彩激发想象,同时又能满足幼儿情感的需要。如:《狮王进行曲》对于刚接触音乐的幼儿来说很抽象,他们感受不出雄壮和豪迈,也很难想象出曲子表现的意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播放了一个动画片段——在一个黑洞洞的大森林里,居住着狮王和许多小动物,每当风吹树摇时,远处隐隐传来了狮王的吼叫声。忽然,猴子从树上滑下来报告说:“狮王驾到。”号角响起,狮王就迈着沉重有力的步伐出现。只是这样一个简短的片段,就让幼儿感受了《狮王进行曲的》雄壮和豪迈。教师适时抓住时机,提问式引导联想并创编动作:狮子怎样示威,怎样走路?怒吼是怎样表现?它练胆量会用什么动作?得意的表情有哪些?得意的动作可以怎么表现?于是,幼儿从刚才看的动画片段里联想到示威动作应该是:张大嘴巴大吼;狮子走路的动作可以是:一摇一摆、脚步重而有力,手时不时摸摸胡子,这样一个凶猛的狮王形象呼之欲出,一个形象的狮王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创作出来。
一键呈现,解决了教师分身乏术的问题
多媒体在音乐活动中的运用不仅易于幼儿掌握歌曲,感受旋律,表现音乐,而且也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身兼数职的问题。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因为师资紧张,往往是一个教师独自完成一个教学活动。就会出现既要唱又要跳,又要弹琴伴奏的情况。一场活动下来整个人精疲力竭,教学效果也因为一个人无法兼顾多方面的演奏,从而不够理想。多媒体以它声画结合,以及便捷的优势改善了教师分身乏术的问题,同时还能起到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效果。如:在律动活动《圆圈舞》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幼儿呈现了双圈队形,以及如何交换舞伴,幼儿通过观看队形示意图,以及动态的队形变换,在教师的讲解下较快地掌握这个复杂的队形。这时没有多媒体辅助仅靠教师一个人是很难演示清楚的,多媒体的运用弥补了现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教师一个“分身乏术”缺陷,从而提高了幼儿学习的效率。
多媒体已经成为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好帮手,但我们教师作为幼儿的引导者、观察者、陪伴者,我们也要悉知、把握好“幼儿为中心”的理念,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所喜欢的教材,深入挖掘多媒体资源,让多媒体与音乐活动邂逅,从多角度、多方位地组织音乐活动,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开心中收获,使音乐活动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