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阶段学生发散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8-12-29贾伟强

家长·下 2018年1期

新课改浪潮下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育工作者要将之前教学中一切向成绩看齐的落后理念摒弃。在把握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情况下,从细节处入手,在转变学生思维意识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所在,更好地引导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具备更加灵活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是发散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最好体现。笔者就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分享三点关于启发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摆脱思维局限,创建利于思维发散的环境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环境对思维模式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学生的转变得益于教育工作者思维的转变,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思维发散的成长环境。校园环境的转变又得益于教学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转变。教学环境中主要是指设施设备方面,像学生需要的实验设施、多媒体教学设施、活动器材等。设施设备齐全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让学生在进行本科目学习的过程中有足够多的教学硬件支持。体现在人文环境上就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将教学的重点从考试分数上移开,在保证学生成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进行发散思维的氛围建设。

例如,在历史科目的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述中国古代辉煌的历史时,通过结合相关视频来展现秦朝的大一统,三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混战,唐朝的繁荣文化以及明清政权专制的巅峰时期,通过不同朝代的横切面的对比,展现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引导学生去感受、思考,进而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又如,在地理科目的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述祖国的大好河山时,单凭文字的叙述是很难产生良好的效果的,教师同样需要通过多媒体来展现长江黄河的奔流不息,泰山的挺拔奇峻,长城的巍峨壮观等,所以教学设施的齐全是学生思维发散的前提条件。

革新教师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将实践动作设计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所教授知识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讲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同样周长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物体结构最为稳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木材、铁钉等材料,根据要求进行物品的制作,如可以做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再通过高空坠落的方式,检验看是否是三角形的物品更加稳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在知识的实践中验证科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如初中物理中讲到“物态变化”时,主要讲的是温度的变化对物体形态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亲自动手制作一支温度计,并观察温度计在热水、冷水中的变化,学生在制作及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也使思维得到发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图省事就将这一环节省略,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开展多样化竞赛,注重发散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初中阶段的学习较为繁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乏味枯燥的感觉。学校应定期举办多样化的竞赛活动,利用竞赛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运用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用到大量的知识,需要开拓思维,进行思维发散,最后再通过亲自动手来进行创作和制作,通过竞赛将发散思维与实践能力进行结合。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才华的机会,不设置统一标准,让除参赛本人的其他学生作为评委,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擅长画画的学生可以进行画作的展示,擅长音乐的学生可以表演一段曲子,文章写得好的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文章,理化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学生们在比赛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不仅激励着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对知识的实践能力。通过完善教学设施,开放的人文氛围,打造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思维模式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实践所学所想,让知识化为力量,通过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得到提升,最终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