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2018-12-29高怡红

家长·下 2018年1期

人们常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差异。受社会环境或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的影响,逐步出现越来越多品行有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困生。那么如何使“学困生”从“学困”转化为“先进”?结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思想,我认为,教师在做“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理解和尊重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做人之道。”班级的优良往往和班风有关,班风又和每个学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一个班级班风很正,那么这个班级不管是在管理上还是学习氛围上都是相对好的。那么,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呢?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要尊重他们,平等对待,还要给他们特别的关爱。在平时更是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

但是,我一开始是没有那么做的,直至有一次一个孩子犯错了,他告诉我,他管不住自己,一生气就想动手。据我了解,其实这孩子本性不坏,或许他们缺少关爱,缺少朋友,很多学生觉得他很笨或者是不乖,就不喜欢跟他一起。针对这点,我鼓励班上同学主动和他交流并做朋友,让这些学困生感受同学们对他们的重视和关爱。当他们感受到这种信任、关爱、期待的时候,他们便会努力改正自身缺点与不足。经过多次实践,好几位学困生确实有了不小的进步。他们逐渐约束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性也在逐渐改善,所以如果要转化学生,那么教师必须要做到尊重、理解学生,这也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

关心和爱护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基础

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有义务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对于学困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方法有很多,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关心 ”“爱护”来进行转化。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给予学生父亲、母亲般的爱护,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这样对于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大有益处,wpTYQ49APCoOo5CG1GiWZw==所以说转化学困生必须要以“关心 ”“爱护”作为基础。

在我班里,曾有一个行为习惯特别差的学生,有一次他与同学发生口角,他动手打了该同学,因下手较重,该同学被打的部位发紫发青。当时我很生气,把他叫过来一顿训斥。本以为我训斥过了,他不敢再打架了,可是没过几天,依旧出现打架现象。事后,我进行反思,为何依旧会出现这种情况?后来,我在不断观察中发现,这位学困生缺少周围人对他的重视与爱护,平时在校也是独来独往的。后来,我常常找这位学生,与他促膝长谈,和他聊聊学习、聊聊生活,平时我主动关爱他,还会鼓励学生与他友好相处。久而久之,我发现他和其他学生相处也融洽了很多,不像之前独来独往的,一些小毛病也在慢慢改掉了。所以学生有种种不良情况,往往是因为他们受到社会及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有更恶劣的情况,他们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但是,“学困生”也有自尊心,也希望被学生和教师重视与爱护,他们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喜欢,所以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关心和爱护是十分重要的。

体谅与包容是激励“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陶先生教导我们:“教师热爱儿童的高尚品德在于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真正的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当之肥料、水分、阳光,并驱除虫害,这样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免枯萎。”想要“认识”他们,尤其是“学困生”,“体谅”与“包容 ”“支持”与“帮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对于学困生,我们要体谅他们,包容他们,用真心去交流,与他们缩短距离,为“学困生”转化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班就有这么一个孩子,我每次布置默写作业,他总是不完成,每次问他理由,他也只是默默低头流泪。直至有一次,他妈妈过来签一份家长协议书,她告诉我她看不懂字,他的父亲也是如此。此时我才明白,为什么那个孩子回家默写总是不默,并不是他懒,而是他在家,父母没法向他报生字词。事后我找孩子谈,我跟他达成共识,只要以后有默写任务的,他回去就抄两遍。之后,我发现这孩子的确做到了,成绩也在慢慢进步。对于这类孩子,教师要体谅、理解他们,要相信“学困生”是完全可以转变的。在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不应一味责罚,应查清原因,体谅他们的难处,包容他们。而当他们进步了就要给予鼓励,这样能使学困生们坚定信念,努力往好的方面发展。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它是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一项挑战,不能轻易放弃或置之不理。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需要教师们付出更多的经历和时间来帮助他们,相信一个个孩子都是一颗颗金子,总有会发光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