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的问题分析

2018-12-29霍晓斌

家长·下 2018年1期

在当前的农村中, 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因此,留守儿童在学习与生活当中,缺乏关爱与指导,导致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关爱,从而形成了心理上的自我封闭,表现出内向、孤僻的性格特征,同时,在学习方面会形成严重的厌学心理。这对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成长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留守儿童”即农村留守儿童,也被称为空巢儿童,其主要是父母长时期在外地务工,儿童与父母分居在两个地方,无法获得父母关爱与照顾的儿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工业企业、房地产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者,使得农村劳动者纷纷涌入城市务工,导致当前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也是当前我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之一。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来自于父母亲人的关爱,因此,一旦遇到相关的情感问题时,难以获得父母有效的帮助与疏导,留守儿童也较少地与社会进行接触,所以导致他们出现了较为封闭的心理,性格内向、不能够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等情况,甚至还有个别留守儿童会经常性地违反校规校纪或者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本课题文拟对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以此来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厌学的问题。以笔者所在的乡镇为例,根据统计数据显现:全镇人口4.2万余人,外出务工的人口为1.4千余人,留守家庭有7000多个。在校学生当中留守儿童所占全体学生的比值为49.8%。这一群体普遍具有较多的“留守心理特点”,基于此,“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社会发展当中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现象,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具有前瞻性的重要问题。

该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厌学问题,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教学提出研究的方向,以此来有效地促进此问题的解决。

核心概念的界定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即为其父母长时期在外地务工,儿童与父母分居在两个地方,无法获得父母关爱与照顾的儿童,只能与其他监护人共同生活的儿童。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厌学的情况。厌学,即为学生在自我的思想意识方面,对于学习不感兴趣,出现了冷漠的态度以及厌倦情绪。这种情况以不同程度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留守儿童厌学程度较轻者,表现为对上学缺乏兴趣,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压力而不得不进入学校学习。但是不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的效率与质量较低,平时会感到烦躁易怒,思虑过多,精神处于高度紧张当中。留守儿童厌学程度较重者,会感到在学校学习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从内心深处对于学习产生严重厌恶情绪,最终导致出现退学、离家出走等较为极端的行为。因此,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的关注照顾与对应教育尤为重要。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社会心理学及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以及心理方面充分和自由发展。人存在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基本属性。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都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一种外在的前提条件,内因则是一种根本性的因素,外因必须借助于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方可获得全面发展。

发展心理学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即为一个可不断积累与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体现出可变型的发展;其发展的过程体现出一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性。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先天因素与遗传因素、后天的文化特性与成长环境。

罗杰斯强调:“人本主义较为重视人的独立性,提倡人具有理性与自由,存在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罗杰斯认为:“自我意识能够支配人的行为。”因此,想要对人的行为进行认知与改变,就应充分考虑到个人成长所存在的基本需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说的精神层次理论阐述人的精神活动。人格结构理论当中本我,即是指原我,是最初的自己,涵盖生存所必须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全部心理能量的根源,本我依据快乐原则来进行,其不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

科学发展观理论

科学发展观明确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具体到我们的教育工作当中,就是必须有效地体现出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基金项目:甘肃省平凉市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PLG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