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模式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分析
2018-12-29曹永良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们在重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途径、方法、机制等研究的同时,基于思维模式的研究也不可忽视。经过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研究,成长型思维模式、发散型思维模式和系统型思维模式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方面分别有其独特的积极作用,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概念的认识方面,也有各自独特的视角。
社区教育资源是指一切可供社区教育活动利用的人、物、事等对象的总称。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从社区教育的角度看,是指社区教育组织或社区教育工作者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将社区内外可用于社区教育的各种资源加以聚合、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开展社区教育离不开一定的教育资源。
开发和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是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基础。盘活、整合并合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是我国构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要求。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支撑。然而,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目前面临着资源不足与资源闲置并存的矛盾。因此,如何充分整合开发各种社区教育资源,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就成为我国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学术界对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整合的途径、方法、机制等技术管理层面,缺乏对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思维模式研究。思维模式是大脑加工信息、处理信息遵循的路线,在信息加工中充当过滤器的作用,认知资源有限的人们透过它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简言之,思维模式就是人们获取信息过程中大脑思考的途径和方式。这样的途径和方式应该存在合理科学的,也应该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
要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工作者合理科学的思维模式很重要。每个地方,都有各自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资源,为什么有的地方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效果明显,而有的地方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效果不明显,即使在同一地方的不同部门,或同一个地方同一部门的前后不同阶段,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效果也不尽相同,除了其他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不得不重视的原因,就是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模式僵化,不合理,不科学。笔者认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发散型思维模式和系统型思维对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对此一一给出分析研究。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树立信心的前提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认为,获得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多的是追求目标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她把思维模式分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两种。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智力是成长变化的,有学习欲望,倾向于迎接挑战,面对挫折,坚持不懈,在别人批评和他人的成功中能学到知识,获得灵感。
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智力是固定不变的,倾向于逃避挑战,面对挫折,会自我保护或轻易放弃,在别人批评和他人的成功中学不到知识,反而会表现出负面情绪。
持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仅相信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能更好地为社区教育发展服务,而且在遇到失败困难和批评指责时,会敢于挑战,反省改进,面对成绩和荣誉时,会不骄不躁,继续前进。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具有动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只有持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才能适应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动态变化,体现社区教育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保持社区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却为数不少,比如说,一些人在困难面前,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通过努力能使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状况有所改观,认为在社区教育政策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进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不可能的事,进而变得在这方面无所作为。另一些人在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就会减弱或停止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力度,躺在成绩的功劳簿上,不去适应社区教育形势的新变化。还有一些人,在别人的成绩和荣誉面前,不虚心学习,不奋起直追,而是给自己列出种种困难,来逃避和推脱自己工作没有进取心的责任。从思维角度分析,这些都与固定型思维模式有关,因为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困难是用来解决的,是用来学习提高自己能力的,而不是用来推卸责任的;荣誉和成绩是用来鞭策的,而不是用来禁锢自己的。
接下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上海市静安区“白领学堂”的发展过程就是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下开展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典型例子。面对超过20万的庞大白领群体,“如何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追求,增强他们的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其幸福指数”成为当地社区教育工作的一个难题,面对难题,他们没有退缩逃避,通过整合政府的行政资源、财力资源和社区教育办学机构资源,推出国学与文化沙龙、白领舞蹈沙龙、白领戏剧沙龙、白领英语沙龙、白领职业生涯导航沙龙、白领社交沙龙六大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白领学堂”,从思维角度分析,这一举动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行为。面对成绩,他们不是停滞不前,而是继续接受新的挑战,整合白领群体的内部资源,先后建立20支以“自愿参与、自主发展、自我服务、自行管理”为运行模式的优秀白领学习团队,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还整合了团区委青年中心和社建办楼宇立体服务站等资源,打造了一批白领学习立体服务站点,培育引导白领学习圈,建立白领学习联盟。“白领学堂”的后续发展思路,同样也符合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树立信心的前提。如果没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就很难产生整合资源的动机,即使偶尔有了动机,遇到了困难,也可能被固定型思维自我否定。
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为解决问题,提升优化社区教育服务水平,把多种资源进行组合、开发、利用的过程。成长型思维模式让我们看到事物发展的绝对性,虽然道路迂回曲折,但前途光明,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增强了一份自信和坚持。
发散型思维模式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开拓创新的基础
发散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逆向反复比较的思维方法。持有发散型思维模式,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可以从方方面面寻找联系,探索资源整合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案,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寻找新思路,实现新突破。
关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这样指出,要“开放共享学校资源、统筹共享社区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学校、社区、社会三种组织形式的思维角度出发,来考虑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这是该文件给我们提供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途径和方法。在发散型思维模式下,我们不一定只局限于文件所提供的途径和方法,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考虑,比如说,从不同地理区域角度出发,从历史文化角度出发,同样也可以找到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下面举例说明:
从不同地理区域角度出发,如苏州市“三叶草”社区教育发展联盟。“三叶草”社区教育发展联盟是由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昆山周市镇社区教育中心、张家港凤凰镇社区教育中心组成的一个探索社区教育发展的组织,三家单位分别属于苏州市的不同地理区域,通过定期研讨,课题研究,实地观摩,现场体验,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三地社区教育交流,开展县域乡镇社区教育抱团互动发展,不同地理区域的三个街镇社区教育资源优势整合。该项活动从2014年酝酿,2015年挂牌启动,到目前为止,已成为苏州乃至江苏和全国的社区教育知名品牌。另外江苏盐城地区“三家春”终身学习发展共同体,也是从不同地理区域的角度,进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例子。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如昆山市千灯镇昆曲文化传承活动。利用昆曲鼻祖顾坚、“昆曲之乡”等昆曲文化历史资源,在千灯镇政府的组织协调下,整合机关、社区、中小学、社区教育中心等多方资源,从2007年至今,先后开展与昆曲文化传承有关的社区教育主题活动16场,据不完全统计,昆曲文化传承活动直接参与人数累计达41604人次,还举办小昆班2个,累计学员200多名,仅全国“小梅花奖”金奖获得者就有24名,开发昆曲社区教育课程,编写昆曲社区教育读本。
目前,昆曲文化传承活动已成为昆山千灯社区教育的特色品牌。比如北京东城区的“国子监大讲堂”,利用东城区国子监、孔庙国学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依托北京大学雄厚的国学人力资源,打造优秀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同样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例子。
发散型思维模式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开拓创新的基础。发散型思维模式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考虑问题的方式,也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工作方式,特别是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遇到瓶颈,而现有制度和方法又无法破解时,发散型思维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发散型思维模式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逆向反复比较,寻找多种方式,进行资源组合、开发和利用的社区教育服务过程。发散型思维模式让我们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创新了途径和方法。
系统型思维模式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运行成败的关键
系统思维应包含深度不同的两个层面。在第一个层面上,系统思维是指把思维对象作为系统来识物想事的思维方式。在第二个层面上,系统思维是指把大脑思维活动作为系统来规范和运作的方式。
在系统型思维模式下,实现社区教育资源整体优化,应该把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去认识。社区教育从区域范围讲,属于社区的一个子系统;从职业范围讲,属于教育的子系统;从资源范畴讲,应该是区域资源的子系统。
社区教育资源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包括区域学校教育资源和区域社会教育资源,涉及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充分认识社区教育资源的多元性、关联性、开放性、发展性,充分用好各类资源,方可为居民提供完美的社区教育服务。
例如,在整合社区学校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到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系统、设备设施系统、师资课程系统等等资源,还要考虑到学校外部的行政管理系统、社区环境系统、居民认知结构系统等等资源,当资源整合出现问题时,要从学校内部和外部找原因,做到内部系统、外部系统及相应单元间的资源优化组合,形成各个关联系统利益共享,和谐共存。再具体到社区教育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有些社区中小学对社区居民开放体育运动设施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如果从系统思维模式分析,不难找出其中的原因。对中小学之外的系统来看,开放中小学的体育运动设施是“资源整合”的有效行为,但从社区中小学内部系统看,这是对体育运动设施资源的借用,甚至是占用,会给学校内部的安全后勤系统、教育教学系统带来额外的负担和影响,当然积极性不会很高。
针对这一问题,除了提高中小学系统内部对社区教育重要性认识外,行政管理部门等外部系统更要出台相应政策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小学因体育运动设施对居民开放所带来的实际困难,并在学校考核和先进评选等方面给予支持。要让社区中小学系统内部,真正认识和体验到,实施体育运动设施的对外开放,是一种多方互利双赢的资源整合。
如何正确认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社区教育的发展关系,我们同样要坚持系统型思维模式。应该把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放在整个社区教育发展系统中考虑,不能违反资源整合服务社区教育发展的原始初衷。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社区教育满意度,为社区教育资源合理配备和优化创造有利的条件,进而形成社区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但是,从系统思维角度出发,资源整合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对社区教育发展起抑制作用,如,因某个阶段某个方面的资源整合的成功而产生自满情绪不求进取,或出现了没有满足居民学习需求的“为整合而整合”,或整合时只注重于某一方面的资源,偏重于某一类服务群体等等,这些资源整合行为,对社区教育发展系统是一种自我抑制。
系统型思维模式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运行成败的关键。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要按照系统思维模式认知和行事,要以整个社区教育事业和谐发展为目标,系统考虑,系统运作,不能只专注于局部或某个事件、某个方面、某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克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在系统型思维模式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拥有资源的多个系统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之下,互利共赢地组合、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社区教育服务过程。
系统型思维模式让我们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性,避免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片面行为,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增添一份和谐和完美。
结语
总之,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模式不可忽视,合理科学的思维模式对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乃至社区教育整个事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如本文所论述的那样,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增强自信和坚持,发散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创新途径和方法,系统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增添和谐和完美。
最后,感谢昆山开放大学的潘勇老师,由于他的邀请,像笔者这样处于最基层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有幸参加了他负责的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课题《终身教育相对优势整合研究——以昆山为例》的研究工作,进而触发了创作本文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