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恋爱“该”与“不该”

2018-12-29范懿

家长·下 2018年1期

“刚刚脱离稚气的大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一直以来都是大众热议的一个话题。其实大学生如何平衡“学”和“恋”,以及如何开始和平衡一段健康的感情更是当代大学生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恋爱,以及怎样健康的恋爱,也是大学生和家长们需要去思考和注意的。

这一幕发生在6月6日下午的南昌大学,在一学院的毕业典礼结束后,一毕业生在校领导、教师和同学的共同见证下向恋爱4年的女友跪膝求婚,场面感人。而我当时就在现场,视频里的情侣是我的同学。从大一到大四,我们见证了他们四年的感情、学习、生活。他们成绩优秀、与人为善,且双双保研上海大学。

我打开评论区,看看大家对这事的看法。评论区的留言大部分都是祝福羡慕派:羡慕大学爱情修成正果,羡慕学校领导教师开明;另有一小派声讨的声音,其中有几条是——大学生,谈什么恋爱?

到目前很多人觉得,大学生不应该谈恋爱。我把这些观点归纳为三点:第一,“大学的恋爱太年轻,会败给现实”;第二,“大学是学习的地方,谈恋爱影响学习”;第三,“大学生谈恋爱用的都是父母的钱,是父母在帮助你谈恋爱”。大学生的确年轻,但凡事都有AB面,大学生谈恋爱不能因现实问题就一棍子打死。

诚然,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对生活和社会的感悟以及经验,作为年轻情侣没经历过现实生活大风大浪的磨砺,一旦脱离学校步入社会,面对各方面的压力、诱惑。曾经再美好的海誓山盟都成了一戳就破的泡泡。人们总是说毕业季即分手季,有数据显示大学恋爱的成功率低至3%,但很少有人真正去深入分析下,大部分大学生情侣的感情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很多大学情侣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谈恋爱,也许只是想找个人陪,或者不想变成“单身狗”,单身成了贬义词。这种半畸形的感情状态不太可能经得起考验。

那又有人要说了,有些人就是发自真心的相互喜欢,到头来不还是没在一起。诸如异地恋、生活压力、经济问题、三观不和、性格冲突、心理问题等等很多矛盾都是在外界的刺激下才爆发的,所以很多人会说大学的感情经不起考验,大学生不懂得什么是爱。但是只因会有考验就要反对甚至打压,这有点偏激了。

与其消极地去围堵,不如积极地去疏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家庭观才是最重要的一点。稳定、健康的感情不管最后成功与否,它所起到的作用必定是积极向上,相互促进的。而发自内心的美好感情,不论结果都是值得人们珍惜的。

我发现了很奇怪的一点。世人对恋爱年纪的包容性不强,尤其是对女生。一边强调大学谈恋爱年龄小,一边又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催促结婚,美其名曰:老大不小了。

若按照大学毕业的普遍年龄22岁,和被称作剩女初阶段的25岁来计算,得出结论:女生的23岁到24岁最才是最适合谈恋爱的。难道到了这一年,就能凭空变出一个结婚对象来?

不可否认,随着年纪的增大,接触社会幅度的增大,恋爱中的情侣有些观点会随之改变。但是即便如此,先有感情再谈婚姻的顺序不能本末倒置。如果只是因为寻找合适条件的伴侣而去相亲,就像古时候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条件往桌上一摆,然后用一顿饭的时间决定一辈子事情。

近期,相亲节目多了一栏金星主持的《中国式相亲》,我认为其把国人对婚姻的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节目形式为男嘉宾在屏幕后面观察女嘉宾,男嘉宾父母面对面选择儿媳,而女嘉宾也直接面对面挑选男嘉宾父母。选定后,女生就在面都没见过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嘉宾作为未来男友或丈夫。

这种节目形式,比起一般的相亲,这种中国式的相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爱情。可能在一部分人眼里,条件可以成为凌驾在爱情之上的东西。把因为爱而去携手共进的感情变成因为合适所以尝试日久生情的婚姻。

恋爱相处中“条件”固然重要,但我认为的“条件”包括:恋爱双方的三观、生活习惯、生活背景等等。但是,这些只是决定你能不能走下去,而相爱则是决定你要不要去尝试往前走。

而大学恋爱太年轻的言论,貌似有点因噎废食了。

那么恋爱是否会影响大学生学习?有些人会因为恋爱荒废学业,但也有人因为恋爱而成为模范学霸。这就需要我们平衡好恋爱与学业的时间,让爱情成为上进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有一句话叫“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这句话并非教大家广撒渔网,而是要提高生活中其他成分的比重,使之与恋爱相协调,这些成分可以是学习、团委学生会活动、朋友圈……总之,应该避免出现除了恋爱还是恋爱的现象,避免把生活中大部分精力、时间、心思投入恋爱之中,而轻视了学习、社交、自身发展等内容。也是所谓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你把所有的快乐寄托在对方身上时,你很容易从对方那里得到失落。

稳定的、适度的恋爱需求是维系恋爱的基础。稳定、适度二词对我们提出了“独立自主”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过好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处于一个长时间稳定的学习、生活、社交状态。大学是一个人步入社会之前转变成熟的最后阶段,我们要抓紧这个时间段去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如果让恋爱占据了自己大部分时间,那么你已经失去了自己作为个体的独立性,对恋爱双方都是有害的。

现在绝大部分的大学学习生活,都逃脱了应试教育的模板。虽说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划,但不是赶鸭子上架那般死板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的个人空间比较多,也给了许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大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参加社团、可以找机会外出历练。学习方式也是多元化的,目的是培养一种学习能力。我一直认为,良性的爱情是能够相互促进的。相互产生动力,互相进步。如果在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大前提下,在不影响平时生活、不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下,遇见了相互有感觉的人,可以去抓住他。但请一定不要为了要谈恋爱而去谈恋爱。

第三点换一句话就是说——大学生的恋爱消费观。谈恋爱就要消费,但是大学生没有能力赚钱,所以又怎么能不消费父母的钱呢?

首先,大学生谈恋爱肆意高消费一定是不对的,毕竟用的是父母的钱。如果想买名牌、想高消费,首先得自己赚钱,恋爱也是一样。但是,正常的三餐消费和偶尔的看电影、吃喝玩,也是情理之中。除了谈恋爱,大学生自己也会和朋友、室友偶尔看两场电影,出门吃一次烧烤。如果没有能力外出消费,一起去自习室学习,手拉手在操场散步也是一种大学校园里常见的恋爱方式。

如果谈恋爱超出平时父母给的生活费,父母气不过说一句“大学生谈恋爱用的都是父母的钱,是父母在帮助你谈恋爱”表示可以理解。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趁着这个时机提高自身素养。在目前看来,大部分学生是没有能力靠自己赚钱的。如果真的有人为了谈恋爱放弃学业去挣钱,那父母估计也会急得跺脚。大学生也是成年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要有分寸。

大学生进入校园的年龄基本为18岁,毕业的年龄为22岁。若是硬要以年纪来规划恋爱的话。在20年前或者更早之前, 20多岁开始恋爱也算正常时间。年代在变化,如今学历也在普遍提升,因为还在求学当中,所以结婚年龄普遍推后延迟。但是如果大学生自己量力而行地恋爱,家长也应该适当采取包容的态度。

回到新闻上。大学生恋爱至结婚,第一这样的恋爱没有输给现实,是以结婚为目的相处,第二,这种谈恋爱并没有影响学习,二者相互促进、进步,毕业时双双保研。第三,若在没有高消费的情况下,适度的大学恋爱,难道不值得当代大学生们去思考和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