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让小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成为学习主体
2018-12-29毛倩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让小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主体是当前所有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探索研究的主要问题。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最大关键。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当中,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授课,既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对于大于号和小于号的认识,可以使用比喻以及儿歌的方式进行,将其比喻成箭头,开口对大数,小数对尖头。使小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儿歌当中,能够轻松愉快地记住大于号、小于号的特点与作用。
综上,幽默又有趣的教学,既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热情饱满,表情轻松,眼神亲切,使用亲切的态度,授课过程简洁明了,这样能够极大地吸引小学生对课堂授课的关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过去的教学都是学生主动找教师沟通,以表明教师的地位,现在的教学彻底将这种观念扭转,其认为教育教学的施行目的就是对人的潜力进行激发。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观念,将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从旁进行相关的指导,通过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维,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对小学生的情绪变动以及爱好与兴趣有明确的了解,及时关心爱护学生,同时还要给予小学生一定的尊重,这样小学生不仅会认为教师亲切可敬,还会将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这也就要求教师在与小学生交流沟通的时候,必须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建立一种真正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达到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也是有个性的,他们的需求与兴趣支配着他们的活动,每种活动都是受其兴趣影响的,因此,教师在数学课上,有意识地将数学融入游戏当中,以新颖有趣的游戏将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取而代之,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进行一年级数字读写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设计一些数字游戏,比如抢凳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融入游戏当中,5名学生抢4张凳子,其他同学在旁边唱歌,歌声一停学生就去抢凳子,通过这个游戏的开展,同学们对数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既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又能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类似这样的游戏还有很多,比如对口令、摘果子等,这些游戏既能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注意力与观察力,还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猜谜和讲故事,将这些与教学相结合,用猜谜语、讲故事的方式对其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在二年级认识时间的课程中,首先找一个相关的谜语让学生猜,再根据教科书上的插图,编一个有关小朋友珍惜时间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故事。这能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既能与教师进行互动,还在不知不觉间就认识了钟表及其小时、分、秒的概念。不仅如此,这样授课还能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方面的思想教育,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四年级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利用老人给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快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定义,还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
在苏教版的数学教材中,很多推导公式以及规律揭示和概念都隐含着数学思想,学生要掌握这些思想,教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例如,在四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课程中,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剪刀和两个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剪裁以及拼接等,并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同时主动地总结归纳,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更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结语
苏教版的数学教材比较符合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规律,既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又提升了教师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对每一节数学课都要认真对待,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及时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授课的内容,营造一个轻松且生动的课堂氛围,这样既能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率,也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