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材学语文多元指向提素养
2018-12-29曹巧文
语文教材具有四大功能:凭借、示范、教育、发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借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深度研读教材,巧用教材,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促进学生语言发展、能力发展、思维发展,实现思辨性和创造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智慧的课堂教学。笔者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谈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喜欢创作、热爱创作,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语文素养。
巧用教材学积累,丰富学生感知能力
在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动词是在本文中第一次出现,而且形式多样,单词的有:咬、爬、挣、摇、甩、摆;复词有:爬呀爬、游来游去、飞来飞去等。方式多样的动词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教师可让孩子们通过积累这些形式多样的动词,丰富感知,提高自身的语言丰富性,还能够借助这些词语来复述课文内容。如出示以下的三组词语,我们就可以看出整篇文章大概的布局。
小壁虎 挣 爬呀爬
小鱼 摇 游来游去
老牛 甩 吃草
燕子 摆 飞来飞去
主要人物,文章脉络,基本上就藏在这上面的词语之中,借用这几组词语再来复述课文内容不就容易多了吗?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词语,又丰富了对词语多种形式的感知,还能够为下一步借助主要人物与关键词语来复述课文做好准备。
巧用教材学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那么,在本节课中,除了积累丰富的动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学讲故事,能够达到准确到位、有声有色地复述课文的目的。除了上文介绍的有关内容复述的关键词语之外,我们还必须关注本文中的特点。本文中三个借尾巴的段落结构相似,但略有差别,这差别中却是表达描写的秘妙,也是准确到位复述课文内容的关键。
称呼中的秘密
本文中选择了三个人物:小鱼、老牛、燕子,分别称为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这些称呼可以交换吗?孩子明白,不能交换,因为小鱼比较小,长得比较漂亮,称姐姐;老牛比较老,还比较强壮,所以作男性的称呼,称伯伯;燕子娇小,应当称为阿姨。由此类推,比自己大的,体积比较大的,应作男性的称呼,如哥哥、叔叔、伯伯、爷爷。娇小的,比较漂亮的,就作女性的称呼,如姐姐、妹妹、阿姨、奶奶等。这是童话创作的规律。因此,当小壁虎碰到猴子的时候,可称为猴子哥哥;碰到孔雀的时候,称为孔雀姐姐;碰到大象的时候,称为大象伯伯;碰到乌龟的时候,称为乌龟爷爷。
动词的秘密
同是尾巴,小鱼用“摇着”,老牛用“甩着”,燕子用“摆着”,为什么?那是因为每种动物的尾巴各不一样,老牛的尾巴长,能甩起来,用“甩”最恰当;小鱼用力“摇”尾巴,才能向前游;燕子的尾巴呢?较扁较平,动作幅度小,用“摆”最恰当。不同的尾巴,他们所使用的动词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动物的尾巴特点来选择动词,这是写作中一个众所周知的规律,但却是孩子察觉不到的知识点,是需要让孩子懂得的知识。
借东西的秘密
要向别人借东西,必须讲究技巧。瞧,小壁虎就给大家做出了榜样。你看看,小壁虎是怎么借的呢?如果把小鱼姐姐称为小鱼,老牛伯伯用老牛,燕子阿姨用燕子行吗?不行,少了称呼,直呼其名,不礼貌。再看看,小壁虎是怎么借的?用询问的语气,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与他人商量,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用“您”作称呼,也表现出了小壁虎的礼貌与对他人的尊重。另外,为什么文章就写小壁虎借了三次呢?不写四次、五次呢?中国人喜欢“三”这个数字,凡事不过三,小壁虎借了三次尾巴,没有借到,心里很难过,也明白大家的尾巴各有用处,再借下去,也还是一样的结果。因此,三次之后,小壁虎便再没有借尾巴的想法了。
巧用教材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掌握了课文用词、用句的秘诀,我们就可以在练习词语、句子的基础上进行童话创作,尝试来描写《新小壁虎借尾巴》,学习描述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也许,小壁虎第一次借尾巴的对象并不是小鱼,它可能是小虾、小猴、孔雀……请你也来当当小作者,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吧。经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创作的秘诀,说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学习,小朋友不仅掌握了语言的妙处,还能根据情境对周围的环境和动物的心情加以改变和创作,让语言运用落到实处,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有智慧、有创造性的语文课。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指向表达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研究”(项目编号:FJJKXB16-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