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本土文化园所特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2018-12-29高梦晗
如何有效建构以本土文化为特色的园所环境
昆山,身为“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一直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积攒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昆山更蕴含着包括方言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历史文化等等在内的传统人文资源。这些资源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昆山地区幼儿园园所环境建构的丰厚宝藏,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创设以幼儿为中心、创设与利用并重、环境与活动相互支持,同时适宜幼儿全身心参与的环境,值得每一位幼儿教师深思。
物质环境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指可见的、有形的环境,包括园舍、场地、设施、玩具、图书等物质性的东西。在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时,不仅要考虑到环境的艺术性,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环境的教育性,好的环境应该是能够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的,因此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以下几个原则:
以幼儿为中心
根据生态教育学的观点,幼儿园环境的真正中心不是幼儿园,而是幼儿。因此,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应该从幼儿的逻辑、幼儿的喜好、幼儿的视角出发,这也就要求教师能真正了解幼儿。例如,在大班教师创建走廊本土文化角色游戏环境前,通过视频、图片、教学等形式帮助幼儿了解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相关职业内容,比如江南医馆的中医,能够为病人写药方、抓中药;江南旅行社中的导游,可以为游客介绍昆山特色文化、景点等等。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反馈中了解幼儿对哪种职业有较强的模仿兴趣,接着从幼儿的选择出发进行各种角色游戏环境的创设。
创设与利用并重
如今在很多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只有创设而没有利用,因此要尽可能地直接利用环境以及根据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来。例如,幼儿园收集了形式多样的本土材料来进行一些美术创作,但教师大多都会统一幼儿的创作材料或创作方法、内容,然后将幼儿的作品呈现出来,这样只是在进行简单的创设,而非利用。如果教师能够先带领幼儿了解某一种本土文化特色的艺术呈现形式,如蓝印花布的特点,再让幼儿收集废旧材料,引导幼儿自主发挥想象,用自己收集来的材料呈现蓝印花布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样的方法能够激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真正做到利用材料创设环境,同时也不失幼儿参与性的原则。
心理环境
幼儿园的心理环境是与物质环境相对的一个概念,物质环境指向具体的、实在的环境,而心理环境则更指向于一种心理氛围。健康的心理环境与丰富的物质环境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共同推进着幼儿的成长发展。
对于以本土文化为特色的幼儿园,丰厚的人文社会资源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认知、情感、交往技能等的有效环境。例如幼儿园亲子活动“参观水乡周庄”,能够让幼儿在亲身感受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生活的家乡有怎样的文化背景、人文底蕴,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认同感,知道自己生活在昆山,以自己的家乡为荣。
利用本土文化特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例如,在中班社会活动《我的家乡——昆山》中,教师通过对昆山的简单介绍、图片、幼儿的亲子旅游照片、视频等方式,带领幼儿了解昆山的历史文化景点、美食、昆曲艺术等特色文化,促进幼儿对自己家乡的社会认知。
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
例如,在大班社会活动《我的外国好朋友》,幼儿作为昆山小主人,向远道而来的“客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昆山。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道自己生活的昆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再根据自己抽到的图片中各种美食、景点等,向客人介绍昆山的特色。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都很想将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告诉小客人,能够感受到在整个社会活动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都是积极情绪,有着明显的愉快感、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了我们在本土文化的特色活动中想要达到的目的。
促进幼儿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
例如,在大班社会活动《我是家乡小导游》和角色游戏“江南旅社”中,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扮演昆山的小导游,为游客介绍昆山的人文风景、历史文化等。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角色的扮演和体验,锻炼了与人交往、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这些行为对其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有效地推动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结语
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其特有的本土文化气息,利用这些资源,营造适合本地区幼儿的本土文化特色环境,能够有效地推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构建不同层面,包括物质、心理等层面的环境,来有效地迎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帮助幼儿健康、全面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