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韵律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2018-12-29林洁心

家长·下 2018年4期

律动主要是根据人的个人情感有节奏地将不同的音乐内容使用肢体动作进行展现,律动可以为舞蹈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启蒙作用使律动教学成为学前舞蹈教育的重点内容。对于幼儿来说,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进行律动,当幼儿对生活有初步认识的时候,一旦听到音乐,幼儿就会跟随节奏通过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在小班教学幼儿韵律活动时要认识到教和学是师幼双方沟通和价值分享的过程,而韵律活动教学作为一种舞蹈启蒙课程,其过程中的师幼互动有效性策略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舞蹈教育中的律动启蒙教学

为幼儿舞蹈学习奠定基础

小班幼儿韵律活动是为了让幼儿练习从音乐中感知情绪,小班幼儿听着音乐,自然跟着节奏摇摆身体,可以让幼儿释放情绪,全面发展个人素质,为幼儿今后的舞蹈学习奠定基础。幼儿教师在进行韵律活动教学时,注意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去协调身体、模仿舞蹈动作,能够提升小班幼儿感知音乐的能力和自己肢体控制能力,还能加深小班幼儿的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开展律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幼儿通过聆听音乐来设计自身的肢体动作,从而调动幼儿舞蹈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把音乐韵律活动结合起来,播放有节奏的愉快音乐,给幼儿充分地沉浸在音乐当中的时间,让幼儿根据音乐任意舞动,不需要固定动作,这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提升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非常有效,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提高幼儿的专注力

在开展律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会反复聆听音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肢体动作的展现。而在幼儿聆听音乐的时候,为了深入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幼儿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仔细聆听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专注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构幼儿园韵律教学活动中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让幼儿随着音乐律动

对于幼儿的舞蹈律动教学而言,音乐是进入舞蹈情境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聆听律动音乐,经过长时间反复的聆听,使幼儿对音乐的旋律以及节奏有初步的了解,从而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律动。比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快乐小猪》这首歌曲,让幼儿熟悉节奏,掌握韵律,教师通过点头、拍手或者踏脚等动作来引导幼儿进行韵律活动,并让幼儿进行即兴发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用于引导幼儿律动的音乐要有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特点,这样才能符合幼儿的音乐审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使幼儿主动地跟着音乐进行律动。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律动教学中为幼儿播放节奏明快且旋律优美的音乐,幼儿可以即兴发挥出多种肢体动作,这对幼儿的创造力培养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当教师为幼儿播放《拔萝卜》这首儿歌的时候,有些幼儿会跟着音乐做出蹦蹦跳跳的动作,并将双手放在头顶模仿小兔子的耳朵;有些幼儿则会边跳边转动身体,就像小兔子在寻找萝卜;有些幼儿会跟着音乐节奏不断伸出手,就像小兔子在拔萝卜。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音乐的第一组成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幼儿时期是培养节奏感的最佳时期。对于幼儿来说,节奏感的培养从襁褓中就已经出现了,幼儿的母亲在摇晃摇篮的时候,使幼儿在稳定温和的节奏中进入睡眠;幼儿可以自由行动的时候,父母会教孩子进行点头或挥手的动作。等到幼儿来到幼儿园之后,教师在幼儿韵律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引导幼儿通过舞蹈、游戏进一步感受节奏。

比如,在进行韵律活动教学的时候,教师为小班幼儿讲解《五只小猴荡秋千》这首儿歌,教师带领幼儿伸出左手,张开手指,模仿猴子荡秋千的动作。教师念到鳄鱼来了时,伸出右手,模拟鳄鱼张嘴的动作,等到了“啊呜吃掉它”时就握住左手大拇指。教师带领小班幼儿按照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依次重复动作,直到五个小猴全部被鳄鱼吃完。最后让幼儿拍手耸肩,表示一只小猴也没剩下。这种节奏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节奏感和肢体协调性,为舞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小班幼儿韵律活动教学能够帮助幼儿提高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等。因此,教师在开展幼儿韵律活动教学时要认真研究幼儿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向幼儿合理解释教学内容,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与动作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