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2018-12-29王金
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短短的几句话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教育是慢的艺术,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从容地等待,在孩子身旁陪伴他静静地成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一项缓慢的过程,孩子的世界有着成人不能理解的模样,而要想很好地观看这个世界里的风景,“慢”是最为重要的。
由于老父重病,寒假我带着两个孩子一起赶回西安的老家。列车行出不久,一对母女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妈妈在教孩子学英语,这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也同车上其余乘客一样投入到了手机视频与游戏的交替活动之中。也许是职业病作怪,也许是那位母亲越来越高的嗓门让我无心游戏,我竟对母女俩的对话听得越来越专注。女孩儿在读英文故事,边读边翻译给妈妈听,妈妈则时不时地纠正某个单词的读音。尽管如此,从女孩子不间断的阅读声中足可见女孩的词汇量已是相当惊人。也难怪,连旅行途中这点时间都要利用上,孩子表现得这么出色也是应该的吧。我心里想,估计这个孩子应该跟我大女儿的年龄差不多吧,正好借此来教育一下返回家乡却一本作业都没带的她。于是我顺势转头循声望去,坐在过道外侧身材瘦小的妈妈很符合我心目中对这位严厉母亲的画像,但是那小姑娘明明还是个小学生,而且应该还不到三年级。很快母女俩的对话就向我证明了这一点。我看看手表,出行已近两个小时,小女孩的读音错误出现得越来越多,妈妈的纠错声音越来越大,态度也明显越来越不耐烦,直到妈妈开始提及期末考试中比小女孩英语高出3分的同学名字,自此英语对话被妈妈的批评和牢骚打断。紧跟着的是我每天都要跟学生做的,再熟悉不过的思想教育工作。小女孩儿换了个坐姿,眉眼明显放松了很多,从那状态看起来今天似乎不用再读了。妈妈陆续又提到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帮女儿分析应该如何超越前面提到的每一位。不知何时我睡着了,车厢里的安静反而让我意外地清醒过来,竖起耳朵,却没再听到英文对话声。小朋友终于可以休息了,我都替她觉得累。但我还是经不住好奇,回身探个究竟。哎,小朋友在做练习册了。估计这段旅途一定让她不想再远行了吧。看着一旁津津有味看小说的大女儿,我轻轻地问了声,吃个苹果吗?
作为一线教育的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背后所包含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而慢教育则是恰到好处地强调了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正如卢梭所强调的,教育必须依照儿童内在自然的发展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使儿童得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生存压力的不断加大,教育的步伐也在不断地突飞猛进,为了不让学生落后,教师不肯“慢”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教学的内容不停地加大容量,加快节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愿“慢”,于是从小就让孩子承担起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压力,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慢一步,这种现象从幼儿园就开始形成了一股风潮,经常有家长早早地就来到幼儿园将孩子接走,去上一些舞蹈班、美术班、少儿英语班等等各种兴趣班,而很多时候,家长自以为煞费苦心地为孩子考虑,却不曾真正地问过孩子到底喜欢什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兴趣班,那些什么兴趣班都没有学的孩子的家长们也按捺不住了,纷纷来咨询教师:“我想让我们家的宝宝上兴趣班,学什么合适呢?”孩子们之间也会交流,有的孩子很自豪地说我在舞蹈班学会了什么什么舞蹈;有的孩子则会愁眉苦脸地跟教师说:“我今天不想画画了。”孩子们的确多才多艺,但却并不喜爱自己的特长。
大家总会认为“快”比“慢”好,从而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然而,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3~4岁的幼儿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而4~5岁的幼儿则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5~6岁的孩子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爬攀登架、网等。如果我们让孩子从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就好比过早地让孩子学习绘画的技巧,即使你告诉了他,大海应该是蓝的,太阳应该是圆的,无形中遏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更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因此,我们呼吁慢教育,让孩子慢下来,在蹒跚中享受童年;让教师慢下来,在耐心中等待成长;让家长慢下来,在期盼中收获幸福。
“慢教育”是顺应“生命教育”“幸福教育”的教育理念,关注心灵与心灵的触碰,在看似闲适散漫的步调下,浸润生命、丰富心灵。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愿这短短的一句话成为我们教师心中永恒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