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种植乐趣无限
2018-12-29周丽君
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充满生机、充满游戏的。所以,“种植”是幼儿园的应有元素,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现如今,都市生活中的幼儿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对大自然越来越不熟悉。记得在一次活动中,我问孩子们:“你们吃的饭是哪里来的?”他们回答:“米放在电饭锅里煮出来的。”“米是哪里来的?”他们回答:“买的。”答案让人哭笑不得,但却值得我们深思,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远离大自然,五谷不分。也许正是这样,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越来越提倡让幼儿亲近自然,走进自然、了解自然。课程游戏化就是要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生活、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些,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而我们的种植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热热闹闹地开展了起来。
家园互动,助力活动
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只有得到家长的认同与配合,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种植活动更是如此。一开始我们觉得种植活动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年轻的教师们没有下过地,没有干过农活,缺乏种植经验,甚至有的教师对种植一窍不通。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我们所不熟悉的领域,连自己都一无所知,怎么带领孩子们去开展种植活动呢?但是,在种植活动的第一次讨论中,我们找到了突破口。我问孩子们:“这学期,我们有一块种植地,你们想种植什么呢?”馨馨说:“我奶奶一直都会在菜地种菜,我家吃的蔬菜都是我奶奶种的。”馨馨一语点醒了我们,是啊!我们的孩子们背后有种植经验丰富的爷爷奶奶们。我们幼儿园地处拆迁小区,孩子们的爷爷奶奶以前都是农民,有丰富的种植经验,请教我们的家长们不就好了。
因此在种植之初,我们组织幼儿回家采访和请教会种菜的爷爷奶奶,或和爸爸妈妈上网搜查资料,充分利用起家长资源,通过访谈、查询资料、完成调查问卷,助推我们的种植活动深入开展。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孩子们了解了种植的基本方法、了解了种植的工具,以及什么时节可以种什么、我们想要种什么……正是有了这些准备,为我们顺利开展种植活动奠定了基础。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也邀请了孩子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参与我们的种植活动,一起播种蚕豆,一起收获大蒜。在一次种植活动中,我们邀请了家长们,挑食的辰辰特意嘱咐妈妈务必要把收割的大蒜带回家,“妈妈这是我今天剪的大蒜,大蒜可以烧大蒜炒肉丝和大蒜炒蛋,你带回家今天给我做哦!”辰辰妈妈听了非常开心:“这个方法还真好,可以帮助辰辰改掉挑食的毛病。”而一旁几个奶奶也是各自拿了一袋大蒜,说:“孩子们都挺厉害的呀,居然种得这么好!现在真是能干了不少!”孩子们开心,家长喜悦,种植的乐趣何止这些,在大蒜、蚕豆等成长的同时,孩子们也在逐渐成长着。
实践体验,提升能力
“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体验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在种植活动中,亲身实践体验,丰富了种植经验,拓展了知识,也提升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比如,种植大蒜,大蒜外面的一层“衣服”,是不能剥掉的;而蚕豆是在10月、11月种下,第二年5月的时候收获;被虫蛀了的蚕豆,是不会长大的……这些看似简单的种植经验,幼儿若没有亲身体验,是无法理解其中的奥秘的,同时记忆也没有那么深刻。但在一次次的种植体验中,无须教师说教,孩子们自然而然就积累到了这些经验。
在种植过程中,我们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不说教,不搞形式主义,真正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我们还会适当地设疑或“挖坑”,让他们去探索。在种植大蒜时,有的孩子把大蒜种反了,其实我们教师早就发现了,但是并没有马上告知、纠正,而是等大蒜开始发芽了,请幼儿去观察。他们发现有的大蒜发芽了,有的没有。于是开始观察研究,互相讨论找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蒜尖尖的一头是发芽的,种植的时候要朝上,比较宽的那一头是生根的,要埋进泥土里,两头不能插反了。经过了这一次的观察,孩子们深深地记住了正确种植大蒜的方法。在这一系列的种植活动中,幼儿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到了植物生长的神奇变化,直接或间接地获取了很多种植方面的经验,同时幼儿通过亲手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直到收获,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观察能力、记录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快乐的种植,让孩子在体验中,不断收获和成长。
生成活动,助推成长
满足幼儿的需求,开展延伸的探索活动。在种植活动中,我们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有价值的教育活动。“搭大棚”活动就是孩子们在种植过程中引发的一次生成活动。在进入冬天后,大家都十分关心自己种植的蚕豆,所以大家开始讨论怎么在寒冷的冬天保护这些刚发芽出土的蚕豆,最后大家展开了搭大棚的话题。在搭大棚活动中,我们同样先请孩子们查阅资料,收集关于“大棚”的知识,然后进行交流讨论,了解大棚的用处,知道搭建大棚需要的材料,初步了解大棚的架构。紧接着孩子们收集搭建材料,开始尝试搭建大棚。我们还是秉持活动开展的一贯作风,凡事先让孩子们进行尝试,教师们不说、不做、不帮忙,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大胆尝试。
第一次搭建的大棚,可想而知是失败的,过了一个晚上大棚就倒塌了。从而又延伸出新一轮的讨论,针对“我们为什么会失败?”展开探索。一开始我们觉得孩子们肯定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的,但是我们在活动中却惊喜地发现他们很能说,而且都说到了点子上:绳子绑得太松;竹竿插得不牢,要往泥土里插得更加深一些;塑料薄膜没有压牢,风一吹就掉了。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怎么绑绳子,于是我们将户外的大棚模拟搭建任务,搬进室内进行。在准备活动中,我们教师就发现:细竹竿和粗竹竿在使用时是有区别的,按照以往组织活动的经验,我们肯定会规避这一点,选择比较容易弯曲的细竹竿进行操作,但在经历一次次“课程游戏化”活动洗礼后,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果然在搭建中,有孩子在选择用粗竹竿搭建“拱形”支柱时,不能弯曲,甚至折断了,搭建失败。但是有了多次失败的体验后,在总结时,他们很善于发现问题,总是能找到失败的原因,也会乐此不疲地再次去探索。整整一周多的时间,孩子们生成了一个人一个活动,产生了一系列“搭大棚”的活动,这些从幼儿中来的“意外”活动,让幼儿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各方面的能力再次得到提升,在活动中他们更加主动积极,乐于探索和发现,同时更多小组合作体验,让他们学会了合理分工、协助配合。
结语
在种植活动开展中,不仅仅是孩子们获得了发展,我们教师也同样收获了很多。我们更加明确了要把幼儿作为课程主体,建构“儿童为本”的课程理念。从幼儿的视角出发,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让幼儿亲身参与种植、管理、收获。其次,课程是动态的过程,在种植活动中,不是每个活动都能按照教师的预设开展。活动会随着孩子们的兴趣和发现,生成一些新的、有价值的活动。最后,就是家庭在种植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我们的家长在活动中可以辅助孩子们了解种植知识,一些爷爷奶奶种植经验丰富,可以提供宝贵的种植经验。在接下来的种植活动中,我们甚至可以聘请爷爷奶奶来课堂上进行指导,作为我们的外援力量。当然在种植活动中,我们还发现了许多不足,比如:如何加强观察记录,连贯准确地记录下我们的观察;如何勤于管理,有计划地种植适合幼儿观察、便于种植,且可以收获后为我们所用的植物。很多的种植问题都有待我们探索,但是我们已然发现,课程游戏化让我们的种植活动焕发生机,变得越来越精彩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