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真对话”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

2018-12-29李冬青

家长·下 2018年4期

德国学者加达默尔在诠释“对话”时讲述如果两个人要成为朋友,那么必须通过谈话,只有在谈话中才能造就一种共性,才会在对方的身上找到自己。更重要的是对话就是双方在一起相互参与以获得真理的过程。对话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外的活动中,教师通常借助对话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的动态,辅助学生理解知识,构建知识的重要通道,促进学生探究、深思,形成自己的个性思想。对话是一种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平等对话角色上,在信任、尊重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和倾听开展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德育课堂中传授的重点不在于德育知识的本身,更不是识记,而是将这些德育知识进行内化,形成高品质的德育行为,才是德育的真正目标。小学生年幼,理解能力弱,社会经验少,更要在德育方面进行深入理解与分析,并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品德素养。

主张平等,真实表达,保证对话真实有效

对话教学的基础是对话,更重要的是平等对话。只有实现了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才会高效有价值,才能真正地表达各自的思想,能够确保说“真话”,实现“真对话”,保证对话的真实有效,促进对话教学产生实质性的意义。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注重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具备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学会做人。通过对话让学生明白德育知识,明白德育品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能够在教师的辅助下促进对德育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自省与督促,成为个性品质良好的人。

四年级《在公共汽车上》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讲述在公共场合自身的言行准则时,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通过师生之间进行深度“真对话”,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与疑惑,使学生明确做与不做的原因,明确在公共场合里自己的言行是否得体。教师将自己与学生处于平等的探讨对话的角色,才能真正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让学习真实发生。

启发思维,善于提问,促进学习真实发生

开展品德教育时,学生并不能对德育知识进行及时内化,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并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和观点与自身不一致的地方,通过提问实现与教师的对话,能直接达到疑问的解决,促进自身学习效率的提高。

教育家弗莱雷认为,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小学生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对于自身品德言行的得失还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还不能用德育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会产生一些抵触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对小学生要进行启发性思维,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阐释自己不当行为的缘由,通过对话的方式让这些错误凸显,并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明确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如,《伸出我的手》一课要让小学生从小就能拥有一颗爱心,能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能同情不幸之人,能为他们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此课学习中,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恰当地、合适地开展献爱心活动,如何做到既能让对方没有心理压力,又能让自己帮助到他人,实现爱心的传递与交流?在伸出自己援助之手时,我们怎样辨别哪些人需要帮助,哪些人不能帮助?对于如今复杂的社会情形,要让小学生具有辨识能力,看清对方,不能随意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那这个程度应该如何掌握呢?这正是教师与学生值得深思与对话的问题,通过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进行问题的剖析,才能让学习实实在在地开展,让小学生有能力、有方法地“伸出援助之手”。

坚持批判,真正对话,促进对话形成意义

批判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提示,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品德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知识并不是技能型知识,这些知识只有让学生理解接受并能转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真正地起到德育作用。教育的使命本身就是培养批判性和独立的态度,只有具备了对知识的批判意识,才能真正地吸收知识,辩证地看待知识,更有助于知识的构建,从而内化成自己的言行准则。

如,《真正的友谊》一文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拥有了真正的友谊会有什么样的体验。但是真正的友谊从哪里获得?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这就需要小学生去结交朋友,但哪些朋友值得我们结交?哪些朋友不值得我们的付出?还要用批判性思维去甄选最合适的朋友。小学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社会性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培养小学生选择朋友的批判性思维,从生活中、学习中寻找积极向上、志同道合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发展友谊。通过对话的方式,师生之间交流友谊获得了恰当的途径与正确方法,最终实现对话教学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