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融文化”愿景下的“大德育”实践

2018-12-29周良良陈红柳

家长·下 2018年4期

随着城镇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学校的格局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较之以前也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非本土的人员以较快的趋势加入学校中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和认同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从本土人员而言,在城镇化进程中,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人们的素养、理想、观念却没有与时俱进,人们过分地将精力放在物质追求上,在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上则存在营养不良的现象,这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学校所必须要清晰认识的问题。

从外来人员而言,他们对于本土文化存在着不适应、不习惯甚至不认同的状况,在认知沟通上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些因素都阻碍着学校进程的发展。因为认知的差异,所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认知差异性都需要借助一个平台来进一步融合。

根据学校实情,我们提出了《“融文化”观照下“3×3”阳光行动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融文化”愿景下的学校“大德育”实践,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质量,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进一步明确课题核心概念,课题研究内涵逐渐清晰

在近两年多的研究中,课题的核心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明确。“3×3”的教师、学生、家长构成的德育主体和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德育空间在研究进展中不断得到明确。通过学校、家庭共建,学校与社区联动等途径,不断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涵,让学生的德育途径和德育内容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三大德育主体和三大德育实施空间也在活动开展中得到有机整合和融合,逐渐呈现出良性、和谐、高效的状态,课题研究的内涵也不断系列化和常态化。因此,进一步明确课题核心概念、课题研究内涵,这不仅有助于学校德育途径和空间的拓展,也有利于学校德育内容和形式的丰富,从而更有效地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科学细化各级子课题研究内容,不断加强课题研究的目标性

“融文化”观照下的学生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内涵研究

课题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构建德育目录和德育主题。“人与自己”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爱的良好品质;“人与他人”着重培养学生的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情怀;“人与社会”旨在教育学生能有公共的道德规范,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人与自然”旨在教育学生能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意识,积极践行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正确理解前四者的关系,不仅构建了学生成长的目标体系,细化了“融文化”的内涵,同时为“3×3”阳光行动寻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落脚点,使得实践活动更有目标性。

根据德育目标体系,学校积极开展“新三好”评比活动,根据四个大的德育目录和主题,每阶段、每学期、每学年围绕“新三好”评价体系之三级荣誉进行“家庭好孩子”“学校好学生”“社会好公民”等评比活动。

通过 “新三好”构建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打破教师唯分数论的评价思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多一个成功的学生”,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地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道德标准构建的自主化、梯度化和系统化。

“融文化”观照下“3×3”的学校大德育网络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从调查本校家长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状况以及本校施教地域社区德育机构运行状况及可利用的德育资源等着手,以“融文化”德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学校、家庭与社区联动的德育网络,探索学校、家庭与社区“3×3”的大德育模式,从而有效融合社区的德育机构和各种社会组织、团体的力量,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切实帮助学校提高德育实效。

另一方面,课题组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及时了解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评选“优秀家长”进一步调动家长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组织部分党员教师和骨干教师深入社区,与社区携手,通过举行讲座和咨询的方式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几年来,骨干教师进社区活动和社会专家进社区活动都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融文化”观照下“3×3”的大德育网络的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突破学校德育工作单兵作战的局限性,使学校德育工作走进学生的家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形成多方位德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融文化”观照下“3×3”的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研究

以“大德育”的“融文化”德育理念为指导,将“融和、融通”这两个要素贯穿于学校与社区的德育联动、家校的德育合作之中,结合学校开展的“新三好”争创活动,进行班级文化、年级文化、社团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充实“3×3”阳光行动的主题和内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鲜活的现实教育,获得切身的实践体验,内化为自身的良好个性品质。

在此基础上,发现学生成长的典型个案,进行优秀学生成长的归因分析,从中获得开展“融文化”观照下“3×3”阳光行动德育实践活动的规律性启示。

学校每学年都组织先进班级的班级文化和年级文化建设,把已有的班级文化和年级文化不断丰富,利用班级文化和年级文化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渗透工作。学校目前现有32个社团,每一个社团都能充分发挥社团活动育人的功能,几年来,学校的心理剧社团在区、市、省级各类活动中多次获奖,“朗情社”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且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作用,“朗情社”在苏州市举办的经典诵读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总而言之,学校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实践活动,努力达到了“融和、融通”的德育目标。

开展教师德育主体功能培养,不断提升教师德育研究力

本课题研究的德育主体是在校的广大教师,如果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不强,这将严重影响本课题研究的务实性和有效性,其他力量失去了根基,只能是纸上谈兵和缘木求鱼,所以加强全校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研究成了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教师积极阅读一些名家的著作,譬如组织教师一起阅读魏书生的《我是这样做教师的》、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周成平的《给教师一生的建议》等,通过阅读既丰富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又找到了实践的途径。同时,在阅读的基础上,课题组还积极开展读后感的撰写和评比工作,让阅读真正地落地生根。

课题组在德育处的协同下每年还举行了教育案例的撰写和评比工作,通过此举,引领每一位教师密切关注自己班级的学生,将参评案例编辑成册,起到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作用。

此外,每年的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也是推进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有力平台,以老带新,青出于蓝。通过一年多的时间,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多人被评为苏州市德育先进工作者、苏州市优秀班主任、苏州市爱生模范教师和园区优秀班主任等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队伍不断强大,学校教师德育研究力不断提升。

充分发挥本课题研究的主导性,加强课题研究的辐射性和引领性

为充分发挥本课题的主导性,加强课题研究的辐射性和引领性,学校课题组在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教师围绕本课题进行各级子课题的申报和立项研究,通过各级子课题的申报研究努力将本课题深入到各年级组、各教研组、各班级,让课题研究贯穿和服务于学校日常的德育工作。

陈岗老师的《“三生教育”与“融文化”背景下年级组“生命溢彩”教育模块体系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苏州工业园区十二五课题;徐旎虹老师的《叶圣陶“人己一体”德育思想指导下的民工子弟与本土学生和合教育实践研究》被立项为苏州市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规划十二五课题;周良良和蒋莉苹老师的《“融合发展”文化理念下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这些课题的立项和研究也很好地丰富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同时,让本课题的研究有了根基,让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让课题研究的过程更加扎实,让课题研究的内容更加多元。通过各级子课题的研究,学校在进一步深化德育工作的同时,培养了一批有专研精神的科研骨干教师,为课题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以面带点,以点成面,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辐射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