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字教学

2018-12-29张丽茵

家长·下 2018年4期

记忆方法,独具一格

姐妹字,换偏旁记

如“晴、睛、清、请”,可以用儿歌来记忆:太阳出来了,天“晴”了;两只眼“睛”亮晶晶;“睛”的偏旁是“目”(里面两横表示两只眼睛);河水“清清”。“清”与水有关,所以是“氵”;说话礼貌用个“请”。请人家帮忙,请人坐下,都跟言语有关,因此要用“讠”。

复杂的字,拆开记

如“脚”“读”等,“脚”是身体的器官,是“月”部,右边分解为“去”“卩”;读书像说话,“读”是“讠 ”,在右边“卖”。

容易的字,利用特点记

学习“兔”这个字时,“”是小兔子的短尾巴,没有尾巴就不可爱了;“串”,爱吃羊肉串,两个“口”像肉块,一竖就是串羊肉的棒。

会意字,会其意,记其形

孩子们不懂什么是会意字,却觉得这样的字很有意思。如“灭”,我让学生观察看看它是怎样组成的。他们很快回答:“是‘一’和‘火’组成的。”我问:“火苗红红,拿块木头压下去会怎么样?”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火“灭”了,顿时就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此记住了“灭”。这就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真正形成了关于字词的音、形、义统一的心理认知结构,建立有关字词的“心理词典”,做到“见形知音义、闻音知义形、想义知音形”。

汉字的初期积累阶段,由于没有任何系统可以依托,这些字的识别完全靠机械识记,而且是以大轮廓对这些字的识记为主。因此,利用朗读,以语音来强化字形与口语的关联,以及利用构图,来显示字形与语义的关联,便成了两个重要的手段。如教学“正”“片”就是让学生多读,并借助“立正”“正在”等词语来加深“正”的认识。用“图片”“一片”来记忆“片”字。

错别字,防患于未然

错别字包括错字和别字。专家研究表明:错别字的出现与年段有关,错字的多少与年段高低成反比例关系。一年级学生错字比别字多,二年段以后别字出现较多。由此可见,写错字也是有“年龄特征”的。因为知觉是由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的结果,儿童对字形的知觉,以视觉为主导作用。

对组成汉字的各种点和线感知粗略,就会出现错误。如“步”字多一点,“真”字里少一横,“蓝”写成“篮”。预防错误比纠正错误更重要,也更容易。如果学生多次出现写错字,那么就会在大脑中逐步形成一种错误的神经联系系统,养成错误的写字习惯。而且,“防患于未然”同样适合于写字。教师应事先采取预防性教学措施,使学生尽可能避免出现写错字。如在指导书写“胸”字时,教师特别强调要“凶”的最后一竖。强调笔画、强化局部、强化注意,是防患未然的方法,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找异同,作比较

可以做些这样的练习:我会辨别,给它们找朋友。

洒( )手( )王( )木( )

酒( )毛( )玉( )本( )

讲练结合

“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的效果很差,因此必须讲练结合,避免同音字、多音字引起的错误。可以设置以下的题型:

行:hang(银行)(商行)(车行)

xing(行人)(我能行)(行走)

都:du (古都)(都市)(首都)

dou (都是)(全都)

巩固训练,学以致用

学是为了用,识字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使用。只有正确记忆,才能正确使用。其中,听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巩固训练方法。低年级学生很在意测试的分数,每次教完生字,同学们总喜欢问:“什么时候听写呢?”而每次本子发下去,他们最关心的也是分数,其次才看看哪个字写错了,错在哪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种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遗忘线研究表明:记忆后马上回忆,正确率较高,过一段时间会降低,再过一段时间又会升高。所以我在教完生字后,并不是上一节课教学,下一节课听写,而是两课后再听写,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记忆,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本子上有高分数,又能使其真正掌握识字。

学能致用,不是在本课听写得了满分,或本单元测试得高分就说明会用,我们要的是终身受用。这样就要求学生不但会在书上用,更要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例如,再教学了“头、目、口、手”等,我要求学生指指自己身上的这些部位;教学了“跑、跳、坐、立”,我请了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这些动作,使他们真正会用;在教学了“门、墙”等字,我要求学生放学后在家里的这些地方贴上自做的生字卡片,加深印象,还鼓励学生节假日上街时,多看看广告牌、店名,找一找哪些字是你认识的,还有哪些字你不认识,可以问问别人,增加识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