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情让情感渗透课堂
2018-12-29岳兆麟
在音乐课上 “情感”的渗透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关键。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情感表现力。
“意”——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
例如,在教《爷爷我打月饼》时,我们可以先通过电影《啊,摇篮》的片段,让学生了解爷爷那个年代,了解一些那个年代的故事,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有感情地唱好这首60年代的歌曲。又如《七子之歌》的教学,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澳门与香港是如何被分割的,然后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澳门回归那一天的激动场面,让学生的情感产生种种波澜后,再去学习和演唱这首歌。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是音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我们对学生的情感有导向作用,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引导性情感,把学生带入音乐、情感这片绿色的森林。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根据自己的知识、见解和阅历,把握作品的情感,要首先引起自己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讲解、讨论、游戏、欣赏等活动将情感传递给学生。
“境”——创设情境,引导情感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在音乐课上,图片的展示、情景的布置、游戏的开展都是一种情境的创设,这对学生情感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如何创造出有效的情境?例如在教歌曲《哆来咪》时,在歌曲的旋律基本被学生掌握后,我先用讲故事的方法向学生讲述了《音乐之声》中所发生的故事,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他们内心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帮助他们熟悉了音乐的创作背景,为他们在歌唱时的情感投入作铺垫。接着我又利用多媒体影像播放了影片中的最后片段——在郊外,玛丽娅教这些从未唱过歌的孩子们唱歌。这样一来,学生很快进入故事和影片的情景中,在感受和想象中,渐渐体会和理解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同时,在情景和音乐的交融中,学生的情绪也得到了升华,情趣也得到了提升,学习的兴趣也随之得到了提高。在这节音乐课上,学生既学会了演唱歌曲,又在情境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这不正是现代音乐课所提倡与追求的吗?
因此,创设情境是进行“情感渗透”有效途径。
“情”——教师的情感投入
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即以情动情,使情感的刺激者与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这便是情感共鸣。只有教师把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用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节成功的音乐课,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固然重要,而教师始终充满着激情和带着饱满的情绪,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在活动中也是每一次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小学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情感的教育,音乐课则更是如此。然而,音乐的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师的语言、神态、动作、范唱等,往往会传达给学生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感的启发。
以灵活机智的语言激发情感
在音乐课上,教师的精湛的开场白,生动、形象地介绍和分析作品,都可能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当然,语言本身也包含了许多要素。 教师说话的语态、神情和说话的节拍、强弱、力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样的一句简单的师生问好,就有可能产生大不相同的课堂效果。一句亲切和蔼的问候,往往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互爱、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并能在教学中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合理范唱表演,深化情感
对学生来说,要正确地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感受其意境和情感,往往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然而,教师的情感表现主要还是通过课堂语言及课堂上合理的范唱和表演来展现给学生。课堂上的范唱、范奏是否具有感染力,是陶冶学生情感最直接的手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只有用心来演奏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当然,教师在范唱时还应注意身、形、神、情的巧妙结合,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正如在教唱歌曲《祖国有多美》时,我用嘹亮、铿锵的音色、愉悦的神情和轻快的节奏向学生展示了祖国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场景,用自身有感情的范唱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引导他们去理解音乐,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其实,在音乐教学中,除范唱外,教师身临其境的肢体表演也是非常重要的情感互动。就像执教一年级的《娃哈哈》时,教师如果在范唱时能加入新疆舞的动作,并引导学生在演唱后一起唱一唱、学一学,学生在感受新疆舞蹈热情欢快的同时再去演唱歌曲,效果将会大大地提高。
结语
“情感的交融与渗透”对于上好一堂音乐课非常重要,“情感”是音乐教师的法宝,一节好的音乐课应该就是一个师生间情感交融的过程。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意、境、情”,引导他们唱之有情,赏之有情,在音乐课上真正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