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分析
2018-12-29朱丽
新课标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等都出现了较大的改变。为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可以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诱导学生更深入地对知识加以探讨,更好地把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对数学知识和问题进行理解。只有将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文就生活化教学展开以下几点探讨。
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数学问题进行引出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问题,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但对生活也有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可以以此为基础,积极探寻生活与数学课程教学的契合点,寻找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调动其参与探讨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开展“圆”的认识中,可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圆形事物,使学生们都能踊跃参与,积极发言。比如,皮球、圆形的车轮等。此时,趁机提问:“为何把其设计成圆形呢?”这样,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就能依照自己的知识水平,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究。之后,教师再把“圆的认识”概念引出来,降低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而且学生也能很快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因此,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对数学问题加以引申,不但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更利于理解所学知识,使教学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创设生活情境,丰富数学资源
生活化教学将小学生的数学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生活情境,并把情境中无关紧要的因素给予剔除,再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情境学习,效果更佳。例如,在“小数的乘法”知识的讲解中,可以选择“出租车的计费”的生活情境加以指导。将出租车的收费标准、行驶里程呈现出来让学生计算车费。这种教学不局限于教材,而且还借助了网络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了教学资源。再如,在分析“体积的认识”中,教材中的实验器皿是圆柱形玻璃水杯,但是,这个教学辅助器材与后续需要学习的长方体体积教学有关联,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把圆柱形玻璃水杯换成长方体的玻璃鱼缸,既增加了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又提升了教学的整体效率。
捕捉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生活充满了鲜活的数学素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这些鲜活的生活素材引入于课堂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六一”儿童节,小红同学有100元钱,要给她的两位朋友各买一件礼物。小红在商店中看上四件物品:毛笔12元、笔盒16元、篮球54元、书包32元。此时,让学生讨论:“猜一猜小红同学会选择哪两件作为礼物呢?为什么要0e0e2a2c50422a7dfe85e330c45cf494aaaaf3c1c23202085420d32121e140cf这样选择呢?应该如何列式计算呢?”由于此类问题的设计贴近现实生活,因此,学生对这样的实际购物问题兴趣浓厚,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愿望自然也就更加强烈,进而也就能够积极投入学习中去。
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习数学除了需要动脑外,还要加强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比如,在几何学习过程中,面对一大堆的数字无从下手时,就可以找到生活中一个模型图,将相应的数据对应起来,这样能帮助学生理清思绪。例如,在探讨关于“圆锥”内容时,就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锥模型。先指导他们剪出扇形,将其两边的弧重叠,在制作的过程中,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圆锥的母线与扇形的半径存在着某种关系,这就为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做好了铺垫。
加强实际活动,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教师除了要在课堂内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让学生去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设置问题:“你家一天的生活费是多少呢?将其记录下来并制成表格,再计算。”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还有利于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强他们处理信息和观察实践的能力。再如,在分析“物体的形状”内容之后,诱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寻找一些相同形状的物体,再阐述该形状的特点。当学完了各种“度量”的方法后,让学生回家实地测量一下橱具,试一试使用测量工具等。当认识了“时间”后,可以制作一个钟面来模拟时针的走动。在实践中,孩子们都不亦乐乎地参与了活动,在参与中增强了实践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运用生活元素,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拉近了学生与学科间的距离,又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