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状况分析与对策
2018-12-29叶明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素质教育已在各小学教学中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种教学竞赛也层出不穷,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一线的课堂教学中,“馅饼很大,孩子们却够不到,也吃不着”,一些专家完美的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形式在乡村教学一线用不上,也不适用。难道是专家理论无用吗?不是,而是一线软环境的不同。每所学校的学情,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程度,这些都会影响有效课堂的教学。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我们可以采用专家的理论,结合本班学情,加上自己的实践,寻找适合本班有效课堂教学之路。本文结合笔者班级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课堂现状
在课堂上,孩子们无法在40分钟内专注听课,特别是学困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觉得教师的授课是“天方夜谭”,根本没有听课。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是“雷声大,雨声小”。许多孩子想回答问题,但是由于其他同学的回答受挫,使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大为减弱,进而沉默不语;再者,教师授课的照本宣科,使师生互动失效,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气氛沉闷,孩子对学习失去动力,成为被动地“要我学”,形成无效学习。
对策
善于“示弱”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在传统的观念里,教师一般是高高在上、绝对权威,持霸主地位,在学生内心则是被动地去学习,导致对学习产生抗拒的心理,对学习持有被迫的态度,渐渐地会失去学习的动力。面对困境,我是这么做的:打破传统观念,学生是强者,让学生来当教师;教师是弱者。在学生教的同时,我作为辅助来补答。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的指导、沟通,我适时点拨,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必要时教师就是“弱者”,学生就是“强者”,让学生去发挥能力,使教师的角色定位从一个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有效。
敢于叫停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正是基于这一点,为了使教学活动变得有效,许多教师都会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但是在实际授课中,许多小组合作学习缺少教师有效指导,加上受限于本身的认知水平,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变成无效学习。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当发现合作流于形式时,我们就要适时叫停,不能让一堂课的40分钟里有30分钟被无效占用。又比如:有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采用提问式进行教学时往往缺乏耐心,对学生的提问只是点到为止。而学生对待教师的课堂提问,许多学生想要举手回答问题,但由于被点名的同学回答受挫,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为减弱。或者教师的教学场面“热闹非凡”,但学生的认知依然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最终导致对话低效或无效。这些现象说明,这种教学方式不再适应这节课的教学,我们教师要适时叫停课程。因此,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一种方法用到底。当教学方法不适应本节课的教学时,我们要灵活变通,及时叫停,要利用现有的条件,使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0分钟,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走得更好、更稳。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中的先驱,要想探寻一条适合本班学情的有效课堂教学之路,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摸索和探究。我们不但要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结合实际内化成适合本班学情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构建课堂教学,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正确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