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开展模式与实践研究

2018-12-29易苑飞

家长·下 2018年4期

导学案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开展模式可以尝试导学案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导学案为主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具体模式程序包括:第一步,下发导学案 ;第二步,教师解读学习目标、重难点;第三步,学生浏览“自主学习”部分;第四步,阅读教材;第五步,学生完成学案的 “自主学习”和“自学检测”部分;第六步,师生集体讨论并公布答案,学生互批导学案;第七步,课后完成合作探究。

案例:圆形的面积

第一,下发导学案,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学生独立阅读导学案。教师针对学习目标进行讲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掌握圆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利用圆形面积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学生合作学习。一是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以及其面积公式。二是回忆推导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第三,重难点探究。一是拿出学具袋感知圆的面积,结合教材背诵整理“圆的面积”的定义。二是小组内估计:半径5厘米、10厘米的圆的面积有多少?(结合教材第16页)三是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第一步,观看微课;第二步,小组合作设计方案;第三步,利用学具袋工具实践操作;第四步,总结公式推导的结果。

第四,自主检查。一是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 )或( ),利用公式S 圆=( )。二是求面积:1.r=1cm, 2.d=4cm圆形花坛的周长是3.1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第五,师生检查导学案。

第六,总结。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利用导学案组织自学活动,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重难点,最后利用自主检查活动来进行课堂巩固与训练,学生的合作学习贯彻始终。

数学操作教学模式

数学操作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操作活动来组织合作学习,操作GuLv8N7Q02f5BdEmVtOeU9EwFfNDk2il8nNfLcGu36k=之后再总结相关的知识点,具体的程序如下:第一步,创设生活化情境;第二步,提出数学操作设想;第三步,展开合作学习活动,结合教材、教辅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解释生活现象,要有验证。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分工指导,更省时地完成讨论任务等;第四步,评价学习结果;第五步,师生共同解释实验原理;第六步,结合教材进行知识点的整理归纳。

案例:《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师多媒体展示“校园照片”,让学生们找出角,再找到教室里面的角,最后出示五角星的角、红领巾的角、三角板的角,提出问题:“这几个角有什么区别?”

第二,提出数学操作设想。打开学具袋,将不同的角进行分类。

第三,合作学习。一是铺垫。回忆: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角包括几个方面?联系:从角的特点来分类,可以吗?二是合作。小组内将学具袋内的角进行分类,并说出理由。

第四,通过自评、师生共同讨论评价学习结果。

第五,师生共同解释操作原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

第六,结合教材进行知识点的整理归纳:请小组内将角的分类、特点制作成表格,然后总结。

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是主导,学生必须在操作过程中整理出知识点,这才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及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

杜郎口合作学习模式

杜郎口合作学习模式步骤明细,适用于数学课堂,值得广泛推广,具体程序如下:第一步,设疑自探。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需要学生自己探究的问题;第二步,解疑合探。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第三步,质疑再探。学生质疑,教师质疑,然后学生再进行合作探究;第四步,运用拓展。学生自编习题,然后进行拓展巩固;第五步,全课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案例:《长方体的认识》

第一,设疑自探。创设长方体分类的情境,提出自探问题。请学生自学课本第18~19页内容,探究: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2.什么叫长方体的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可以分成几组?如何分?3.什么叫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第二,解疑合探。小组内解决自探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一是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二是把长方体任意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

第三,质疑再探。一是可能会出现的质疑问题:1.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2.长方体盒子的制作。3.长方体的组合情况等。二是学生合作解决。三是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师生共同完成。

第四,运用拓展。 一是小组编写习题。二是交流习题,小组完成巩固。

第五,全课总结。一是学生谈学习收获。二是教师强调总结。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这种合作学习的模式通过初步合作、深度合作、再次合作等进行了带有阶梯性的合作活动,使得数学学习依靠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开展模式可以尝试导学案模式、数学操作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同时也可以将这些模式进行创新布局,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确保达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