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途径
2018-12-29黄香政
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国家教育部门提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力。新课标中明确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将地理实践力列入核心素养体系,既是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必然趋势,更是落实上述新课标理念的有效举措。鉴于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就不能不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三条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途径,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助益。
充分借助实验教学,在地理模拟实验及演示中培养地理实践力
地理模拟实验及演示是许多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优势在于直观形象,通过模拟、展示、推演的方式来揭示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变化特点及发展规律,从而有助于学生切实掌握一些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及原理、规律。而在直观形象的模拟演示的过程中,学生思考和联想的同时,自然而然会对地理实践形成深刻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地理实践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水循环”时,笔者曾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模拟及演示:取甲乙两个玻璃杯,往甲中倒入热水并盖上杯盖,往乙中填入若干量干沙子,再加进一些冰块,几分钟后观察发现:甲的杯盖上出现小水滴,这是模拟了蒸发环节;翻转杯盖小水滴掉落,这是模拟了降水环节;乙中干沙子变湿,这是模拟下渗环节。最后,利用此实验从整体上演示海陆间循环主要环节:海洋的代表物是热水,陆地的代表物是沙子,杯盖上出现小水滴模拟海水的蒸发。将沾有水滴的杯盖从甲上取下来盖到乙上模拟水汽的输送,翻转杯盖使小水滴掉落模拟陆地的降水,干沙子变湿模拟陆地的下渗。通过这种模拟演示的实验,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促使其在实验过程中联想和思考自然实际,从而对地理实践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
科学开展课外活动,在课外实践中培养地理实践力
如果说上述第一条只算是“纸上谈兵”,那么在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中培养实践力就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最具针对性的“真刀实枪”的途径。其对于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意义和作用无须多言,笔者想强调的是,课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的原则,并集可行性、趣味性、实效性于一体,否则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知识后,就可以选择在合适的天气组织学生到操场测算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第一步,在正午,标杆的影子最短时,利用测绳、秒表、卷尺等必要工具测算出此时的北京时间(即当地正午时刻);第二步,利用必要工具测算出此时标杆影子的长度a;第三步,测量出标杆长度b;最后,根据所学公式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又如,通过开展乡土地理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这类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般可对当地的地理地形、气候水温、土壤地质,以及工业农业、交通人口等与所学地理知识相关的要素进行调查和探究。条件许可的话还可赴远地考察调研,比如:在学习了海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相关知识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海边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直接观察海滩及海蚀崖、海蚀柱等地理形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提升。
适当借助家校合作,助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学生的成长及其他各方面的素养除了取决于在学校接受的系统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生的全面发展必将或多或少受到消极影响。鉴于地理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紧密性,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应当具有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家庭教育的助力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适当借助家校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及学生的“三位一体”效应,也是一条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全球定位系统相关知识后,家长就可以驾车带孩子外出体验,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全球导航系统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再如,家长可在寒暑假期旅游时兼顾孩子学过的地理知识选择旅游地,并在旅游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和分析所见所闻中的自然地理情况及社会经济地理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并达成共识,以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实践力素养。总之,适当借助家校合作助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重视的一条必要途径。
结语
以上即为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的三条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途径,需要指出的是,地理实践力是核心素养之一,所谓“素养”一定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长期性、连贯性和持续性。总之,合适的途径加上长期的熏陶,相信必能使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