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困生”教育转化案例分析

2018-12-29吴加美

家长·下 2018年4期

作为一名生管教师,我接触得最多的学生是大家眼中的 “坏”孩子以及“学困生”。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情绪失控,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遇到“学困生”最重要的不是分析问题的对错,而是用心观察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的心理,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和时间,找出学生的心理症结,恰当地予以引导。

案例描述

学生池xx,14岁,思维灵活,成绩中上,内向且不善言辞。自八年级开始,出现在课堂上睡觉、把手机带进课堂看网络小说、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纪律表现松散,不参加大课间跑操,偶尔还有旷课行为发生,并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行为表现令人担忧。一旦有教师和同学指出他的缺点时,他就情绪激动,表现十分异常。同学不小心碰着了他的书,他就破口大骂。在班级里人际关系每况愈下,易与同学发生冲突、争执,最后发展到有同学到保卫科反映他的问题,其他教师也把与他有关的矛盾交到保卫科来处理。

作为一名生管教师,对这种多次到保卫科来接受教育的学生,我首先思考的不是如何处理,而是导致该学生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后来,我意识到他这种不正常的行为可能来自家庭环境。通过调查,我发现他的成长经历非常坎坷,母亲是外地人,小时候因为他得了一种怪病,再加上家境不好,他的妈妈在他三岁时离开了他,由父亲一个人带大,虽然父亲疼爱他并把孩子的病治好了,但孩子从小却生活在没有母亲的家庭中,饱受小伙伴的歧视。该学生在歧视中生活,开始产生了不良习惯,也渐渐开始封闭自己,以至于成了一个“学困生”。虽然我多次找他谈话,告诉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打人骂人这样的行为不是一个聪明孩子应该做的事,他总是表示以后一定改,但到第二天,“涛声依旧”。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只有家校教育紧密配合,从思想上、行为上对他进行教育和疏导,才能让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转变自己的行为。为此,我和他的父亲进行了电话交流,告知孩子在校情况,并要求他的父亲配合教育。

第一,从心理上让他感受到尊重。如让他自己选择吃早餐的方式,让他帮助教师拿讲义,并诚恳地向他表示感谢。

第二,唤醒他的责任感。找他谈话,告诉他进步了,是个小男子汉了,聊起他父亲打工的不容易,鼓励他像男子汉一样负起责任来,帮助父亲多做点事。此外,父亲在家与孩子交流,告知孩子最近因为有他的分担,父亲觉得很欣慰,唯一担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希望孩子往前进一小步。

第三,树立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校园榕树下,我和他闲聊,聊班主任夸他聪明,同学对他评价的改变,以及他父亲整日的辛劳,而对于他最近一些不得当的行为却无提及。正当他被我表扬得不知所措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本书《男孩成长的100个案例》给他,告诉他有时间多看看书,学着和别人交流。这一切使他意识到周围还有很多人关心他、爱护他,他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案例反思

上文的案例发生在一个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学生身上,由于在别人的歧视下成长,他因此封闭自己,抵触别人。当学生面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问题时缺乏心理准备,导致无法宣泄内心的情绪。其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不善于沟通,无法自我消化内心的压力,因此,身上的各种不良现象、失控行为就会时有发生。再加上学生家庭生活困难,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会产生自卑感,学生为找到心理平衡点和从保护个人利益出发,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和行为上的偏失。这些情况在心智还未成熟的青少年身上较为常见,其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个人的素质有关。

作为教师,只有善于观察、及时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疏导。

教育策略

奉献爱心,察而观之

著名的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一个八面玲珑的 “好学生”,教师爱之。可面对一个满身是刺的“学困生”,若能爱之如故,就显得难能可贵。如果教师在面对“学困生”时,厌恶情绪萌生,则教育还未开始,就意味着失败。因此,想要走进“学困生”的心里,不仅仅要靠丰富的知识去影响学生,更要从心理上真正地去了解他、去接纳他、去爱他,去寻找学生心理突破口,触动他心灵的呼声,从而改变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家校协手,疏而导之

当然,要使“学困生”真正发生转变,就要把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仅靠教师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从信息交流、情况反馈、观察动态、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等与学校教育相互着力、合力疏导,才能够找到教育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促使“学困生”对生活、周围的人以及事物的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排除负能量,吸收正能量。

结语

总之,我们要做“学困生”的朋友,察而晓之,疏而导之,持之以恒。只要教师对孩子付出一点特别的爱,用真心去呵护他们,用诚心去善待他们,“学困生”也会变成优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