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
2018-12-29李文馨
指导预习,反馈学情
叶圣陶说:“放手让学生去历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学生是有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教师对学生预习进行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基础,并产生要在课堂上解决疑问的渴望。
预习的主体是阅读理解教辅资料上的知识讲解与考点解析。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太理解的地方,把这些地方记录下来,交给课代表,课代表再把全班学生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学生的反馈会为教师的备课和讲课提供方向,解决学生们存在的问题,使得上课更有针对性,课堂效率更高。以下罗列的是学生在本节预习中提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
1.用于描述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一些数据记不住怎么办?2.如何计算任意一条纬线的长度?3.比例尺如何由线段式转化成数字式?4.比例尺“增大到多少倍”和“增大了多少倍”是否一样?5.如何理解资料上的一句话:“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中心点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6.如何在图中确定最短航线?陡崖相对高度计算是不是记住公式就可以了?7.坝高的计算方法有没有公式?8.等值线的弯曲规律“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老是用错,怎么办?9.如何正确理解等值线的弯曲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课堂教学,突破难点
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为课堂教学的设计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还有重要的考点,这些都是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应该考虑到的。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的课堂会更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更加专注,因为他们会有意识地去解决自己尚存在的问题。而且,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生生互动的方式。事实上,生生互动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可以解决学生很大一部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本节预习中提到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就可以将其很好地融入教学设计当中。因为问题来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更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意愿。对于一些并非特别高深的问题,学生也很愿意分享自己的理解。而对于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以下是课堂中的师生对话(主要突破前三个问题)。
教师:用于描述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一些数据记不住怎么办?学生1:记不住就多记几遍,这与记单词的原理相同。教师:重复可以使印象深刻,不过,考试大纲对描述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具体数据不做硬性要求,只要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大家只需要理解清楚“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诗,其他的一些数据可以通过公式去推导。其中的“八万里”即四万千米,指的是赤道的周长,当然其他“大圆”的周长也接近四万千米。教师:如何计算任意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经度跨度为α的线段的长度?学生2:直接应用公式即可,L=α×111×cosφ。教师(追问):当纬度是60o时比较特殊,因为cos60 o刚好等于1/2,如果是其他角度就不太方便计算了,特别是题目并没有给出这个角度的余弦值,那这个时候该如何解答呢? 学生2:这道题不太好解答。教师(点拨):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同学们应该学会应用转化的思想,把要求的线段转化为可求的线段,比如把要求的线段放到一条经线上。因为经线圈是大圆,因此不需要乘以余弦值,不仅准确,还能大大提升做题的速度。教师:比例尺如何由线段式转化成数字式?学生3:直接应用公式即可,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教师(点拨):正确。老师还想强调一点,比例尺是没有单位的,因此一定要把分子和分母划为同样的单位才行。
个性辅导,因材施教
班级里学生的学情不尽相同,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而基础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过于简单。因此课堂上的讲评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只能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评,课堂教学环节也因此很难照顾到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教师则可以针对学生在预习时反馈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最大可能性地满足每个同学的需求。教师也要在课堂上渗透这样一种观念,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多问,问题解决之后还得做好相应的总结工作,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语
以教师讲评为主的传统复习课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事实上,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在预习之后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对于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及时记录下来,再通过文字的形式反馈给教师。记录与反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如果学生足够用心,就会形成要自己解决尚存在问题的强烈愿望,主动学习的动力会更显著。同时,学生的反馈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会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对于课堂教学中没有提到的反馈,教师还可以进行个性化辅导,实现因材施教。因此,“预习——反馈”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对学情的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进而促进高效地理复习课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