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2018-12-29孙秋霞
有效是课堂教学中最终追求的目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笔者结合教学的实践做了一些探讨和思考。
笔者以为,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精心地组建小组、让学生熟悉文本、设计好合作的问题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决定了课堂合作学习能否顺利开展和有效地实施。
如切如磋,碰撞智慧火花
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好学者要相互切磋、相互琢磨。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自古以来,倡导学习者在学习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碰撞智慧的火花,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教育的实效。
激发欲望,满足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而合作学习就恰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求,并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欲望。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各自还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形象地说明了合作学习的好处。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管理,但是并不是要依着教师的思路得出某一固定的答案,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让思想与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竞相绽放。
优势互补,促进发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和谐有效的互助性学习,它的目的是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形成多边互补,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合作小组内成员通过切磋交流、优势互补,弥补自己知识中的盲点,拓宽了思路,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但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也尝试着去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会发现常有“闲谈”“闲听”“闲坐”的“三闲”现象,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个人、小组的学习效率参差不齐,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让课堂合作学习达到预期效果,甚至生发课堂的精彩呢?
精心设计,生成精彩课堂
王坦先生在《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合作学习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它对生生互动的创造性作用。”如果说“生生互动的创造性作用”好比一朵绚烂的花朵,那么这美丽的背后就还需要教师这个园丁悉心地栽培和灌溉,也就是说,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
基于这样的前提,合作学习才能顺利进行,从而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而并非仅仅流于形式,或者让合作学习呈现低效或无效的状态。
精心组建小组,为开展合作学习做准备
小组的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展开的前提,小组的组建要有原则性和合理性,而非随意组合。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省事,往往采用前后或左右就近的同学进行组合,通过这样的组合教师会发现,有些小组能够顺利开展,而有些却有点不知所措,进行交流的也大都是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并且更多的是自己的观点,而非小组所有成员的共识,稍差一些的学生在旁边只是个看客,根本无法参与和融入其中,这样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自然是让人质疑的。
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不仅要对人员的分配做一定的调整,充分考虑各个水平学生的合理搭配,还要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并且教师在这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管理和引导,而非完全放任,同时还要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否则活跃的合作学习往往显得苍白空洞,并且效果寥寥。
熟悉文本,为开展合作学习做铺垫
教师只有对课文内容熟悉,才能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熟悉文本,自然也是开展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否则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在合作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了解文本,只有基于这样的前提,合作学习才能得以顺利且有效地开展。让学生了解、熟悉文本,或让学生朗读、提前预习、展示资料,或教师引导。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该让学生把握文本、理解文本。
比如,笔者在教授七下《三个太阳》时,在课上准备了几个问题,如:女画家为什么要去南极?为什么又要投下漂流瓶?描写南极环境的语句有哪些?南极的人又是什么样的?在给第一个班上课时,笔者把问题抛出来之后,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立即作出回答,结果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特别是对于第二个问题,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回答,课堂效果不是很理想。反思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之后,在给第二个班上课时,笔者给了他们相对充分的时间再次熟悉文本,并且小组任务的分配也稍做调整。
结果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完成得较为流畅,第三个问题也找得更为全面,第四个较难的问题通过引导讨论也得出了预期的答案。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对文本的熟悉环节不可缺少,课堂的效果就是最好的诠释。
巧设问题,为开展合作学习创情境
一个好的合作学习问题必须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所谓“精心设计”指的是问题设计必须符合一些设计原则,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合作学习得以更加深入的进行。设置好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这是合作学习中最核心的问题和最具有挑战性的环节。
当教师巧妙地设计好问题,所有的准备工作就绪时,适时地抛出问题,这个问题犹如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展示魅力的舞台,等着他们在上面尽情展示。
显然,这个问题不能太容易,否则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亦不能太难,否则合作学习就无法进行。因此问题的提出要能让学生跃跃欲试让思维自由驰骋,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样的课堂就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才成为了真正的主人。
比如笔者在教授八上《我的母亲》时,在整体感知初识母亲阶段,设置了问题:“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作者选取了母亲生前的哪几个片段来塑造母亲的形象?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小组内比一比谁的更简练精要。”在明确了问题后,以“读了________这个片段,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_母亲。 ”这样的句式来初步认识母亲的形象,慢慢走近母亲。在精读细品走进母亲的阶段,笔者则以“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的问题推进,让学生紧扣文本来掌握母亲的形象。通过小组成员的参与,切磋互补,母亲的形象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接下来在追溯命运怀念母亲的阶段,把握作者对母亲独特的感情。
最后感念母亲、抒写母亲,由此及彼,让学生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母亲,并在小组内读一读、评一评,谁写的母亲最真实感人,还能使学生互相学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在这过程中,既有由浅入深的逐层深入,也有有张有弛的分析讨论,更有情感的熏陶和流泻于笔端的真情感悟、情感迁移。可见,在合作学习中,问题既要跟课文紧密相关,通过合作学习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文章的精妙;又要能有所拓展,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课堂才能渐渐由乏味变得有趣,由低效走向高效,学生在整个过程都参与其中,积极思考,融入课堂,课堂何愁不精彩呢?
结语
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常常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恰到好处地应用合作学习的模式,除了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美好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外,更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从而真实再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活力,真正做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