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联系实际略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2018-12-29汪文萍

家长·下 2018年4期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应回归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贯彻新课程理念教学,将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在转化,缩小课堂理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学以致用。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深刻认识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教学的重要性。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的几点心得体会。语文知识是生活现象的缩影,从斯宾塞的“教育为生活做准备”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再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等教学思想的转变,都离不开“生活”二字。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要结合生活,不能脱离生活。

古代“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教师应该运用生活化教学,立足现实实际,将课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与语文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两者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所谓生活化课堂情境,更多的是以学生丰富的日常生活为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多样化教学情境。生活化情境创设分为很多种,比如在教室摆放花草,或在教室角落布置“读书天地”小书架,让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课外书,这是对硬环境的创设。在这里,笔者主要从创设“软环境”的角度阐述生活化情境创设的意义。

比如,在二年级学习《草》这首诗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都见过草,但你知道它是怎么从一颗种子慢慢发芽到突破坚硬的土地长出来的吗?”接着播放多媒体动态视频,画面中展现小草生长的过程。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这时候再学习《草》这首诗时,学生更有兴趣,而且抽象的知识也变得具体生动起来。同时,我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小草都这么有毅力,遇到困难时不退缩,我们也要向它学习。”这样,在生活化情境创设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开展社会化实践活动,实地感受拓宽视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抽象的理论讲解对他们来说略显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经常利用周末时间组织课外活动,带学生去探索书里书外的世界,这样,学生不仅学好了理论知识,又增加了实践积累。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周围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实地考察或参观访问等方式去关注当地一些与书中联系紧密的实践知识。这样,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的语文知识也能学以致用。

比如,在学习《找春天》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走出教室去找春天,在大自然中他们发现了小草、野花、嫩芽等。回到教室他们捧起书兴趣盎然地再读课文,此时授课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使文字活了起来;在学习《棉鞋里的阳光》一文时,我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一起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过程中,由于这是一篇科学性和知识性非常强的文章,为了将大自然的神秘有趣传递给学生,我让学生观察太阳的升起到落下的方向。周末,带学生到当地的树林里通过观察大树来辨别南北。通过日常的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书本里的说教,而更多地将理论通过实际行动转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兼具德育。

结合时政化热点新闻,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基础,在把握教材的同时,也要跟紧时代的潮流,恰当引入时政资源,结合时政热点,使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比如,在学习《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时,可以结合在中国航天日我国各地举办的各种活动,或介绍我国嫦娥五号发射的新闻以及其他系列发射的相关知识,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片段,这样不仅引出了课本内容,还鼓励了班里几个小小航天迷树立远大志向,以后也要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学习《一分钟》时,我结合某地病人因为晚送1分钟失去了最佳抢救机会,最终手术没有成功,一条鲜活的生命陨落的新闻事件,从而让学生明白1分钟虽然很短,但它很宝贵,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存亡,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进一步启迪他们要懂得珍惜时间,不要荒废。通过将热点新闻与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结语

总之,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应用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鲜活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将课本理论与生活实践有机融合,引导小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最终实现教学回归生活,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