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彼岸
2018-12-29孙永芳
汪峰在《河流》中这样唱道:究竟流多少泪才能停止哭泣,究竟回多少头才会看到天空,谁能告诉我那汹涌的孤独与渴望,是否就是我梦里永隔千里的河流。
我一直在找寻这条河流,这条教育的河流,直到我认识了梅洪建,直到我看到了《特立独行做教师》。
在这条河流里,流淌的是满满的意念:成长的、责任的、感恩的、教育的、生命的、思维的,梅老师在用这些意念指引着我们如何从此岸渡到彼岸,在他的疑惑、思考、实践、探索、例证里,其实都是在做着自渡、他渡和渡他这三个境界的修行,更难得的是,这些都是特立独行的,都镌刻着梅老师自己的印记。
自渡:大胆剖析,成就自我
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和主见,一个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把自己作为成长的独立体,而不是别人经验的附属物。今天教育面临的困境恰恰是源于理念没有真正突破,我们大多走在意识正确而实践却鲜有建树的路上。
面对教育困境和自我成长,敢于大胆地剖析,这需要何等的清醒、何等的魄力!不做附属物,要做成长的独立体。生活经历给了他热爱教育的情怀,独特阅读给了他独特发现的可能,自我判断给了他无数新实践的理论基础并构建起新的判断,没人带、没人赏那就带上自己孤芳自赏!路,也许崎岖,也许坎坷,但总会过去的,站在苏州城的茫茫星空下,张望彼时彼地的他灿烂成最美好的自己!
三毛曾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江上无舟我自渡,地上无路犹自行,带上自己做老师,成就一个特立独行的自己。于是,梅老师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今,他已成就了美好的自我。
他渡:敬畏生命,提升自我
梅老师在《用敬畏的态度做教师》一文中讲了他的女儿“渡”他的故事。原本孕期检查被告知孩子可能有某种缺陷的他和爱人,不想放弃上帝恩赐的生命,毅然生下了这个女儿,当女儿健康地来临,梅老师在心中种下了这样一个善根:一个孩子能够出生是一种奇迹,能够健康地出生更是一种奇迹,而能够在生命的旅途中与我相遇甚至相伴几年则是更大的奇迹。所以,我珍视每一个和我相遇的孩子,我懂得了敬畏每一个孩子的生命。
因为敬畏,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浓浓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给了梅老师佛家普度众生的悲悯情怀。于是,一个个师生间爱的故事浸染着、温润着他的教育情结,是学生,是生命在渡他成佛。那个给了梅老师大大拥抱的“疯爸爸”的杰的故事,那个百分之百本科上线的奇迹高二(3)班,就像一个个立体的灵魂站立在真教育的土地上,“渡”着这位特立独行的“梅大侠”。
禅宗里有个“自伞自渡”的故事:非我渡你,是伞渡我,如若要渡,请自找伞。渡梅老师的,不是“伞”,是生命,所以,他馈赠给我们的,就是一个个能持续发展的生命。
孔子、孟子、韩非子、余映潮、孙绍振、段惠民、陈宇、蒙台梭利、杜威、赞可夫、茨威格、格非、马斯洛等等,无一不成为“渡他”之人,梅老师的“他渡”之源,源远流长。
渡他:积蓄能量“引渡”他人
梅老师在《教育,没那么多区别》中指出,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缺失,是当下教育的极大缺失,1%的灵感要重过那99%的汗水。灵感何来?就是思维品质的提升。一旦思维性培养被知识性记忆取代,装进去和拿出来的都只是知识,而非智慧。人,不要只做知识上的“搬运工”!
这是启迪我们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是在呼吁我们别弄丢了教育的智慧,这是在指引我们关心孩子的成长。人的成长需要两种东西,一是成长的方向,二是成长的动力。这个成长,有学生的,更应有自己的,而且方向别太多、别太大,动力得多样化、得给足。给学生平台,让他们在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平台上发展,是件功德无量的事。
梅老师又在《为谁辛苦为谁忙》中说,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教育的核心不是教,而是育。使孩子内心丰盈、宽厚、包容、进取,是对灵魂的内在激活,让孩子激活的灵魂成为自我发展的驱动力,这是一个孩子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前提。他的言论,是辩证的分析,而不是正确的告知。但我们身边确实在发生着这样的事件。学校不能热衷于课程的整合,而对于所谓的德育工作常常本末倒置。
我曾经拿《草房子》为例,在每次班会课上做不同层次的解析和赏读,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完成自我成长,或自救,或他救,或自我提升,切切实实地让他们的内心变得丰盈、宽厚、包容、进取。一部《草房子》,从不同层面去设置,完成了灵魂的激活,真好!这正应了梅老师在书中所言,教育最蹩脚的手段是制度,最高明的方式是放手。
梅老师在《基础不是你的托辞》一文中提到,教师和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奠基人,我们没办法选择孩子,更不能一味地抱怨和推诿自己的责任,我们没办法获得别的土地,而这片土地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必须把它耕种好,一味埋怨土地的贫瘠却不去耕种,只能让自己在叹息中饿死。假如第一年贫,你势必会想办法在第二年中改善,而现实中的老师多数会一味地任其差下去,因为,你的“地”不止一块。总是寄希望于下一块地会好些的“耕种者”是没有职业道德的“耕田人”,我们应该让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让肥沃“土地”上的花朵绽放得更加灿烂。
梅老师的《余地让将来没有余地》更是给教师的课堂教授指出了高度,教师要教授出新的东西,就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站在更多元的角度去审视教材、引领学生。没有了“余地”,就有了教师的创造力和整个教学的活力。现实中很多老师只是重复让学生做所谓的基础,并不厌其烦地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来检测学生对基础的掌握,挤压甚至扼杀了更多更深的文本解读和教育的探究,这时,需要的是高度引领和创意课堂。
梅老师在《反教育的“精细化管理”》和《什么是真正的管理》中还给出了学校管理者应有的方向:教育是培育人而非管理人。更是引用了曾勋的话,中国的知识分子掌握话语权十分不易,既然你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就更有责任合理使用它,不然,留给时代的仅是一堆文字垃圾和思想糟粕。越是精细化的管理就越是失却了灵动和自由,失却了主动和乐趣。当教育失却了根本的“道”而从细枝末节的“术”入手的时候,最终定会走向黔驴技穷却无益于教育本身。那时,教育就真的近视了,规则之下,孩子永远不会成为他自己,只能成为一批又一批的“产品”。
最后,我想就梅老师《是谁引来了狼》一文聊聊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狼来了》,以期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人无完人,不能因为孩子的说谎和无知就置其生命于不顾,无论上当多少次都应该去救,只要有一次是真的把人给救了就值得,也足以教育所有的人了。上当多次还能够依然舍弃个人的小利,对生命不弃,这不更凸现人的高贵品质吗?当自己或他人生命受到威胁,而在自己无法判断真伪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而我们的教育却一直把这个悲剧的责任沉重地压到了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孩童身上,大人们却心安理得地去谴责那个可怜的灵魂,并还要一代代把这种认知灌输传递下去,于心何安?假如大人们在孩子第一次撒谎时不是只生气地离开,而是告知不诚实的危害,防患于未然,那么,不是更有教育意义吗?为何心安理得地拿血淋淋的生命来做教训呢? 教子婴孩,我们教了吗?“芒山道人”的悲剧还要“歌舞升平”地掩饰下去吗?
究竟受多少伤才能无视痛楚,究竟走多少路才会回到最初,谁能告诉我那奔腾的迷惘与骄傲,是否就是我心底永隔一世的河流。你看到这条河的存在了吗?你是只站在此岸眺望彼岸,还是决定渡河到彼岸?那么,请带上自己,像梅老师一样特立独行做教师。
孙永芳 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河南省十大年度语文人物,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文化作文与教学优质课特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