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养成长记录袋

2018-12-29李源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3期

成长记录袋是一个舶来品,在这些年的国内教育实践中,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应用着它。我们学校有一套自己编印的《成长记录册》,我对它的最初印象就是学期结束前的“填空”,这和过去只注重结果的量性评价有些区别,增添了一些过程性的质性评价部分。但我发现学生对此参与度不够,教师也把它看成是额外的负担,实际操作和平时的教育实践相脱节。

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学生对有些项目特别在意。比如,他们看重好朋友写在“同学寄语”中的每一句话,小心翼翼地为同学填写25项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他评”,为如何填写自己的“服务工作情况”问这问那,等等,那是我第一次发现《成长记录册》的威力。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使这种威力班本化,使之成为我班日常管理的一个新抓手。于是,我找了一块“试验田”先做起来,这就是“教养教育”。

一、缘起:指向学生教养培育的目标

升入初二以来,随着各学科在广度和难度上的逐步提高,我发现班级出现了一种“成绩决定一切”的价值倾向,且有扩散的趋势。他们对于除成绩之外的东西,如自身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集体生活等,关注度开始降低。他们会在课间旁若无人地大声交谈,在走廊上横冲直撞,进班级会破门而入,随意打断正在回答问题的同学,时间观念较差,等等。我们的教育目标难道是培养出一批批“高分低德”的学生?未来社会绝不能缺少绅士风度,我们应该明明白白地提出教养教育的概念。

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它反映的是人本质上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积极的行为习惯。教养的本质是对人的主动关怀。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准确把握交往尺度,留给别人私人空间,行为符合公德要求,处处使用文明用语,等等。要努力培养他们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使其学会正确处理“我”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班的教养教育还得从“抢汤勺事件”说起。学校食堂每天中午会在两个邻近班级之间放一桶汤和两只汤勺,方便同学们就餐。平时倒也相安无事,但每逢周五,两个班就像竞赛一样争着去抬饭箱,甚至出现了将隔壁班饭箱藏起来的现象。我经过观察发现,原来他们是为了早点拿到饭盒好去盛鸡汤和鸡块,结果竟形成了“贫富差距”。先盛汤的饭盒堆了很多鸡块,一副胜利者的神态;最后去的同学只能望“底”兴叹,还不忘嘀咕一句:下次看我的。这可是教养教育难得的一个契机。

随后,我以“两只汤勺”为主题,专门召开了“教养成长记录袋”的班会。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这个名字的由来。“袋”是一个代称,具体采用袋、册、盒还是夹,要根据班级情况确定。我们班用教养成长记录袋这个名字,一是“成长记录袋”是一个广为接受的、较统一的称呼;二是班级选择的是小型收纳袋,再用学校的册不合适;三是它具有个性鲜明、经久耐用、易于保管的特点。接着,我重点介绍了为什么建和有什么用的问题,号召大家把丢失的文化和品德修养再捡起来。但当时我对怎么建和怎么用的问题心里没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二、反思:强化学生教养形成的过程

一开始,围绕“抢汤勺事件”,一张张有序排队的照片、一份份自我检讨等都收入囊中,似乎他们一下子变得绅士起来了。但好景不长,只要有其中一个人捷足先登,他们就会慢慢突破原先的设定,最后又回到原初状态。这使我陷入沉思:教养成长记录袋难道失灵了?记录袋仅仅是展现外在表面的礼貌吗?记录袋如何内化为平时的行为自觉呢?

我开始意识到不能仅凭积累的经验,而是需要从理论上弄清楚成长记录袋的来龙去脉。我开始集中阅读有关成长记录袋的书籍和论文资料。特别是当我研读过赵德成教授的《成长记录袋应用的回顾与反思》和刘尧教授的《科学认识和使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学生评价》后,再结合我以前的做法,深感自己对教养成长记录袋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水平。

实际上,我当时望文生义地把教养成长记录袋的功能局限在了展示成果上,而成长记录袋的形成性评价功能却体现不出来。教养成长记录袋的核心应该是注重收集学习教养的作品。这个作品不仅包括最终作品,更包括过程作品和作品评价。

对“抢汤勺事件”的管理,不能靠摆拍照片和催要检讨,我的第一次努力失败了。但这本身的失败记录未尝不可以记录在成长记录袋中,以便今后能全面展现出学生的成长足迹。接下来,我做了这样几件事:一是再次召开主题班会,让大家意识到“病情”尚未根治,急需全班智慧,这样无形中转变了他们的身份,从被管者转为管理者。那次班会课我们达成的共识是:“德治”和法治要结合,要制定出规则。二是征集规则,比一比谁的点子更高明。后来我们采用的规则就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各班派出一名掌勺人,在双方都排好队后,只给对方班级盛汤,掌勺人自己的饭盒由同桌代盛。三是要求大家记录规则带来的自我心理变化,评价好朋友的行为变化,以录音方式调查家长对此事的看法。四是自主收集好过程资料装进记录袋,包括班会课记录、征集表格、掌勺人的推选过程、心理随笔、行为评价和录音资料等。

其实,教养成长记录袋作为质性评价的典范,特别重视对学生养成过程的作品收集。它和一本笔记本或相册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指向的目标是反省与促进成长,后者的目标往往是多样化且不固定的。教养成长记录袋中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自然形成的各种原始教养资料和改进过程。所以,教养记录不等于简单地记录教养,它收集的是一系列有目的、有过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教养作品。到后期还要定期开展记录袋的部分展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行为习惯,以便更好地发挥记录袋的收藏、激励和塑造功能。

三、展望:唤醒学生教养评价的自觉

在班级管理中,教养成长记录袋是评价学生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材料。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好记录袋。

1.要突出学生自评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和激励学生通过“自评”主动建构材料。最大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自发完成教养成长记录袋。教师除了需要保证效度的指导以外,不能包办一切。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寻找教养差距;要尝试对完成记录袋工作的学生实施契约奖励,可以和学校奖励接轨,也可以开发班级特色奖励项目。在“抢汤勺事件”的养成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还未形成,他们收集的作品通常由教师确定,自评成分过少,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作品的认同度降低,主动“关怀人”的教养本质体现不够,从而使教养成长的效果大打折扣。

2.要引导学生参评的反思建构。促使学生参评反思是唤醒评价自觉的重要抓手,而反思建构是需要理论支撑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最便捷的理论支撑来自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我们要推进教养成长记录袋走向学科,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说,教养成长记录袋只有走向课堂,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才会根植于深厚的土壤中。一方面,它为德育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和有价值的反馈;另一方面,德育课程也会支撑起教养成长记录的条理性和方向性。如果我把“两只汤勺”的主题班会课移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能既会增强课程本身的说服力,使它更接地气,也会使学生从课程的多个角度(如教养、宽容友善、公共秩序、从众心理等)去思考与收集“抢汤勺”的记录内容,更有助于他们促成教养的反思建构。

3.要拓展学生评价的多维操作。要将教养成长记录袋的使用范围和评价主体从校内扩展到家庭和社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庭教养是学生教养成长过程的起源和基础。但凡在校园里爱说粗话的孩子,家里可能会有一个粗言秽语的家长;总是衣冠不整、丢三落四的孩子,家庭生活环境常常是一团糟;自私冷漠的孩子,父母往往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抢汤勺事件”中,家长也应该主动参与教养成长的记录,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相关书籍,可以撰写教养周记,可以记录家庭生活的点滴反思。此外,在学生的教养实践活动中引入社区评价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领域,这有助于拓展教养的评价视野和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小袋子装满了我们班教养成长的足迹,真正发挥了记录袋的教育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和反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