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教育抓手,化解家校矛盾
2018-12-29李根
家庭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同盟军,是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要力量。一所优秀学校的打造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设也离不开家长的帮助,一名优秀学生的培养更离不开家长的鼎力配合。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实现教育共赢,发挥教育最优化,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关键和保障。但是,在现实的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中,许多家长因为教育理念、个人修养、工作原因以及对学校、教师的诸多不满等因素,会对学校或班级工作产生消极态度,不理不睬,拒不合作,甚至是投诉,这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还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健康发展。
那么,面对不配合的家长,教师该怎么办呢?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中,我摸索出了解决不配合家长的“三步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真诚相待,以情动人,换位思考促和谐
受到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家长也许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不支持和不配合现象,这是极为正常的。但是,辛辛苦苦为了别人的孩子,最终还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和配合,当事教师的内心往往很苦恼,也很无奈,有的甚至会意气用事,打电话或者当面抱怨和指责家长,造成不可调和的家校矛盾,把家校关系推向边缘化,进而更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其实,学生是家长的希望,家长的任何不配合行为,甚至不理智行为,我们都要坚信,他们肯定是出于爱自己孩子考虑的。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也是从爱学生的角度出发的。这两种爱殊途同归,把家长和教师连接到了一起,这两种爱让家庭和学校有了共同对话的基础,也有了相互间彼此合作的纽带。就拿我们班的孩子小宇来说,因为先天智力受损,所以爸爸妈妈对她的要求非常低,甚至连作业不写也无所谓。即便我再三劝告和要求,他们对我的话也丝毫不听,这让我很为难,也很苦恼。看着孩子一天天地无法完成学习,我焦急万分,决定和其父母进行一次长谈。在谈话中,小宇的妈妈也表示很想让小宇好好学习,可是她从小智力受损,学习很困难,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经过我不断地做工作,真诚地与之交谈,最终打动了他们。现在的小宇虽然学习上的问题还很严重,但是其父母的大力配合也增加了我转化和帮扶她的信心。
所以,面对家长的不配合,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尊重家长的意见和看法,多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时刻提醒自己家校共同的教育目标。以一颗诚心对待家长的质疑和不配合,以心换心,以情动人,以理感人,让家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和温暖,打消他们的疑虑,唤起他们的信任,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
二、加强沟通,拉近距离,“请进走出”增感情
家长对教师工作的不配合,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家校沟通的不通畅。家长对学校的事情不知道、对孩子的学习不了解、对教师的苦心不清楚等,会让家校距离拉远,让家长对学校、对教师产生陌生感和不信任感,因而出现对教师工作不配合就容易理解了。所以,想要重新唤起并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关键还在于使家校关系融洽,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加强沟通,拉近距离。
1.把家长请进来
利用班队会、活动课时间,依托家长会、开放日契机,紧扣学生放学送队的间隙等,教师都可以把家长请进学校、请进班级,这样既可以让家长参与班级活动,见证孩子的成长,也可以帮助家长明确教育方向,加深他们对班级、对教师、对孩子的了解。总而言之,要邀请家长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零距离地接触教师和孩子,全身心地体验学校教育,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以“魅力爸妈进校园”活动为例,本学期,我们班就邀请了班上一位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爸爸深入课堂给同学们授课。这位爸爸结合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平时的研究给同学们讲解了中国传统工艺——榫卯结构,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工艺水平,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也给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体验。此类活动的开展,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弥补了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点燃了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热情,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情感联系。
2.让教师走出去
学校和班级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教师在苦心经营主战场之余,也可以借助家访、组织活动这一平台走出校园,深入家庭和社会,身临其境地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与家长交流教育的想法和建议,加强对家校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巩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对学生起到好的激励和引领作用。教师的此情此举,怎能不温暖家长的心呢?以我校学期末组织的教师“大走访”为例,针对一学期来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以及出现的特殊学生,我协同任课教师,走访了班级中一位长期病假的学生。一直以来的电话、短信、QQ等方式的交流,虽然也传递了老师们不少的关怀和教诲,但是真正深入家庭中,才让我深深感受到老师走近家长和学生带来的巨大心灵触动。这种以班主任为主导,任课教师相辅助的形式,走进了家庭的中心,叩开了家长、学生心灵的窗户,面对面,心连心,切实为特殊学生提供了帮扶,为教育不得当的家庭提供支援,使教师与家长真正构建起坚实稳固的沟通桥梁,不断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
所以,加强沟通,拉近距离,既可以赢得家长的信任,也可以促进班级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更可以强化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与配合,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
三、教育学生,转变家长,“曲线救国”显真章
面对家长的不配合,是不是教师都能够加以转化和解决呢?答案也许是否定的。就拿我自身的教育和转化经历来说,的确有些家长属于“刀枪不入”型的,这并不是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不关心,而是他们自身往往也存在不少问题,俨然是个“大孩子”。那么,如何要求他们配合老师呢?
吴小伟同学每天回家都玩游戏,已经六年级了,仍然不把学习放心上,甚至在期末考试期间还继续玩,不复习,作业也不写,结果可想而知,考试成绩一塌糊涂。到了本学期,由于沉迷于游戏,他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几乎下滑到了班级末端。虽然他妈妈对他学习抓得很紧,但是因为工作原因,他妈妈几乎不在家,所以吴小伟的学习完全落在了他爸爸身上。我多次找他爸爸谈话,要求把孩子的电脑收起来,他爸爸也每次都是斩钉截铁地跟我保证,但是一回到家,一看到电脑,依然是“旧疾复发”,这让我很苦恼。有一次和他奶奶的交谈,让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吴小伟的爸爸也沉迷于游戏,还每天带着孩子一起玩游戏。吴小伟妈妈知道后就把电脑设置了密码,可是他爸爸竟然把密码破译了,每天依旧带着孩子玩游戏。
正如吴小伟爸爸一类的家长,自己尚且“童心未泯”,如何能够配合老师的工作?既然从家长的角度入手不行,何不从孩子身上寻找突破点呢?说干就干。以后的每一天,我一有时间就找吴小伟聊天,把他的兴趣从游戏转移到学习上来,引导他树立学习目标,激发他的学习动力,而且还抽时间帮助他辅导功课。就这样,一周过去了,没什么效果。又是一周,他在学习上似乎有些进步了,但是还心心念念想着游戏。又过了一周,孩子的态度有所变化了。一个月过去了,孩子慢慢地回归了学习。不仅如此,吴小伟回家后还积极影响爸爸,把爸爸多年的游戏瘾给“治好了”。以后的每一天,但凡班级有任何事情,吴小伟爸爸都积极踊跃参加,并大力支持和配合,在班级中树立了一个好家长榜样。
当无法改变家长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许可以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教育学生,借助孩子来影响家长,从而起到转变家长的目的,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办法。
家校矛盾、师生矛盾的日益突出,让老师们在与家长的相处中如履薄冰,而家长的不配合仅仅是其中的一种。面对日益严重的家校问题,教师无须惶惶不可终日,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是有必要的,同时也要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智慧,以从容不迫的态度来加以化解,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发展。
李 根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语文教师,二级教师,雨花台区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