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的“治疗”方案
2018-12-29张晓兰
作为一名班主任,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都要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近期,所有任课教师信息反馈都集中在一个胡同学的身上:美术老师说他上课不带书本,简单地批评了两句,一转身的功夫,他就从后门跑出去了;数学老师说上课的时候他要不高兴听讲了,就直接拿笔敲文具盒盖,噪音直接影响了课堂;音乐老师也投诉他,说他上课放着好好的凳子不坐,总是坐在地上……其实,不用任课老师说,我也早就发现了这孩子的特别之处,他是我接触过的最有个性的孩子。
几周的接触观察后,我发现小胡同学是不能接受教师批评的,如果当场批评他,只会适得其反。因此,面对他反常的举动时,我都轻轻走过去,轻声提醒他,纠正他的坏习惯,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他上课还是我行我素。这个案例中的小胡同学,在各科老师眼里都是一个问题学生,他们总是无奈地说:“只要他不影响班级的正常上课秩序,其他的就不做要求了。”而作为班主任,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里愉快地成长与进步。小胡身上存在的问题,在我的眼里只是“学生的问题”,而不是“问题学生”。这两者有何不同?“问题学生”从语法上分析,它是偏正式短语,偏向“学生”,即有问题的学生;反过来说,“学生问题”偏向于“问题”,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愿意将小胡同学定性为“学生问题”。只要是问题,只要针对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转变一名学生的行为。
一、望闻问切找到问题的根源
毛泽东曾经指出,要解决问题,还须做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于是,我约了胡同学的母亲并进行一次家访。他的妈妈身着靓丽的服饰匆匆忙忙赶回家的那一刻,我内心有些触动,我们坐下来谈了很久。
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就没有父亲,母亲长期在外做生意,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在幼儿园,孩子的脾气就很坏,而且很古怪,老师拿他没办法。通过对孩子的了解,我推断,首先,这个孩子缺少关爱,虽然外公外婆很溺爱他,但是不能弥补父母的爱。其次,由于长期是老人带着孩子,难免溺爱孩子,造成了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别人还批评不得的性格。最后,因为自己的古怪脾气,在幼儿园时,老师经常请家长来“告状”,久而久之,孩子对于老师产生了逆反的心理。
他在幼儿园的成长经历中,不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只关注到他的淘气,却没有发现他是多么的能说会道。他爱看课外书,阅读广泛,这一优点被忽视了!看来这个孩子并不是什么性格孤僻的问题学生,而是家庭出现问题,家庭教育又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极度缺乏安全感,缺乏父爱母爱。
二、对症下药找寻问题的突破口
记得一名学者在谈到心理暗示的问题时,列举过一张“八卦图”,用了“让白覆盖黑”的心理战术。他认为,一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开始时就像一张“八卦图”,如果你看了优点“白”的一面,并不断扩大它,慢慢地,你会发现“白色”会越来越大。相反,如果你只看到缺点“黑”的一面,你经常指责它,渐渐地,黑就要侵占白色这一面,然后,孩子身上的缺点就会越来越多。 这也就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促进孩子树立自信,让他们知道,原来自己也是一朵美丽的花朵。
通过对胡同学的望、闻、问、切,我便牢牢抓住一直以来被大家忽视的爱读书这个优点,作为转变他的行为的一个突破口。
小胡同学识字量大,爱读书的优点被我发现后,只要有机会,我就在班级里夸他:“小胡同学可真是我们班的识字大王!”“瞧,小胡同学真聪明,懂得真多,有的老师都不知道呢!”……班级里的孩子开始佩服他了,于是,我又让他当起了老师的小助手,“来,帮老师发个本子吧!”“你来给大家读个题目吧!”孩子做起小助手可认真了,上课也能正常发言了。不仅如此,排路队时也不捣蛋了,还能“仗义执言”呢!
平日下课,我会故意在图书角等他,然后和他交流最近读了哪些书目,和他分享自己读书的趣事。当我俩在聊天的时候,其他孩子也会凑过来倾听。渐渐地,班级孩子露出了对小胡同学崇拜的目光,小胡同学也渐渐更加自信了,更乐于和同学们在一起充当故事大王的角色,孩子们对于小胡同学也更加包容。这样日子久了,同化效应开始起了作用,在集体中,小胡的进步越来越明显。
三、延缓时间给予解决问题的耐心
案例中的小胡同学,在老师声声肯定的言语中一点一点地进步了,但是偶尔还是会出现一些状况。一天中午,同学们都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食堂就餐。学校要求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不许说话。小胡同学照例是和我坐一组的,当饭菜发放好后,孩子们都开始有滋味地吃着,但是小胡同学却总不动勺子,嘴里不停地说着他在路上看到的事情。于是,我就提醒他:“吃完饭再和我们说,好吗?”他似乎没有听到我的提醒,依然滔滔不绝,声音还比起先更大了。“小胡同学,吃饭的礼仪你丢在家里了吗?”我逗着他。他看了我一眼,转身就走,只见他围绕着餐桌一圈又一圈地走着。我愣住了,原来只是想让他安静吃饭,没想到他会出现这样的举动。我并没有马上制止他的行为,心里想:倒要看看,这小家伙到底要干什么?他转了五六圈后,见我没有反应,又坐回到我身边……哦,原来,他是想引起我的注意,挑衅我刚才说的话。看我不理他,他也觉得没有意思,就回到座位上了,只是不肯吃饭,看来心里还别扭着呢。
几分钟过去了,看他冷静下来了,我放下手中的碗筷,对他说:“小胡,你平时吃饭可好了,今天也会表现更好的……老师可喜欢你了。”孩子总算拿起了勺子,开始安静地吃饭。有时候,教师面对这些反复的错误言行,不用着急地下定论,而是要给予他一些时间,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冷处理一下。如果在孩子情绪波动的时候,用自己的“师道尊严”强行让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事情也许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
事实证明,这些有问题的学生都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在进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他们更需要教师细致入微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恒心,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教师只有用源源不断的爱心温暖学生的心田,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才能与学生形成心灵默契。什么是爱?真正的爱,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以滋养他人和个人心灵成长而做的努力。如何表达爱?爱是倾听,爱是沟通,任何真诚的诉说都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
那天,英语老师碰到了我,抓着我的手说:“张老师,小胡同学最近的转变真大,现在班级里上课表现很好,真是太让人高兴了……”是啊,最近的小胡同学,虽然有些调皮,但是,他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讲,自己做错了事情会主动承认错误,低头向别人道歉。课间,愿意和他玩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多了。
多认识孩子的真性情,多和任课教师及家长联系,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全面了解;利用课余时间多和孩子聊聊天,天文地理,生活趣事,和孩子建立感情……利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无限延长,给予他们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即使遭到困难、挫折的阻挠,也要勇往直前,直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才是我们班主任治疗“学生问题”的根本所在。
张晓兰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天正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