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童谣创作: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2018-12-29刘洋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教育的主体。同时,学生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思想的特殊工作对象。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孩子们承受着升学的巨大压力,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的喜怒哀乐需要宣泄,需要倾诉。对孩子们来说,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就是童谣这一艺术形式了。
20世纪70~80年代,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家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的童谣作品。例如,已故的中国儿歌大王潘振声的成名作《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一作品将拾金不昧的美德寓于童谣中,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可见,德育教育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此,麒麟中学组建了一个童谣班,利用学校音乐教师在全国校园歌曲创作中成绩突出的优势,开创了一条以新童谣创作为契机,让学生们在创作中不断自我陶冶道德情操的德育教育创新之路。该班级由42名热爱童谣创作的学生组成,在完成正常学习任务的同时,每周还有一节童谣创作课。
一、名师导学,激发兴趣
童谣班的班主任熊初保老师不仅在歌曲创作上,特别是校园歌曲的创作方面,在全国享有极高声誉,同时还有着广泛的社会资源。学校利用这一优势,首先对学生进行新童谣创作的兴趣培养。
1.熊初保老师30年来创作了五六百首少儿歌曲。熊老师词曲创作能力兼备,他创作的数以百计的校园歌曲,不仅在全国获奖,在电台、电视台播出,在舞台演出,还出版了音像作品并发表在报刊上。学校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播出该老师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就是自己身边的老师创作的,消除学生对创作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
2.熊初保老师常在全国各地接受颁奖活动,经常被全国各地邀请前去体验生活,与全国众多的知名词曲作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利用熊老师的这一资源,不定期地邀请著名军旅作曲家朱南溪、著名歌词曲作家解华、著名歌词作家卢咏椿等走进校园,让孩子们感受他们的成名作,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聆听他们的创作故事,接受他们的作品点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创作童谣的浓厚兴趣。
二、以点带面,师生共进
要有效地开展新童谣的创作教学,专业的、优秀的师资是关键。童谣班利用熊老师的专业技能,不定期地进行新童谣创作的师资培训。
1.开展以全体语文教师为授课对象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训课程从童谣的特点、童谣与音乐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对语文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授课,使得语文教师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渗入新童谣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童谣创作的学习。
2.开展以童谣创作成绩优异的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培训。利用课余时间,集中这些学生,帮他们分析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开阔视野,迅速提高创作水平。这些学生在同学们中间又可以充当小老师,使新童谣的创作面逐渐蔓延开来。
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童谣创作是一门技术,有其自身的一系列规律。千难万难,开头最难。只有将学生领上了创作之路,后面才有可能进入自由创作的王国。
1.选择童谣的句式结构和提炼内容健康的主题是学生开始创作时最为棘手的问题。因此,利用学生为熟悉的流行歌曲填词创作童谣的办法,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作为新童谣的句式,然后从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童话、寓言等作品中,提炼创作的内容和主题,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
2.编写音乐校本教材,与省版音乐教材编排体系相同,只不过所有的歌曲都是校园歌曲。每一单元编入一首音乐教师创作的童谣,编排内容、创作方式由易到难。音乐课上,教师在讲授校本教材的童谣内容时,可向学生仔细讲解每一首童谣创作的经过、创作的方法,以帮助学生迅速找到创作的灵感。
3.收集整理校内外的优秀童谣,编辑成册,让这些童谣集成为学生很好的课外读物。学校将每期出版的《词泊秦淮》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多方位地帮助学生开拓创作的视野。
4.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和周围的现象,帮助他们从中发现美。同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帮助他们发现美。
四、结合内容,加强管理
班主任将不同内容的童谣作品分类归列,利用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语言表达、交往能力及安全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1.“课间休息有交际,楼道右行守秩序;两操认真动作准,整队集合快静齐。”将童谣式的标语贴于教室两侧,时时刻刻提醒着学生注意行为规范。
2.“维族小姑娘辫儿长呀,几岁和几根正相当,你要问新疆有多好呀,请你把葡萄尝一尝。”这是一首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童谣,不仅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还能陶冶他们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高尚情操。
3.“找呀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这首童谣言辞简练,富于音韵,并易于把童谣中表达的简单礼仪内化于心,由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4.“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这首童谣语言结构对称,便于学生记忆,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五、开展活动,搭建平台
学生都有渴望成功、渴望被关注的心理。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童谣作品,让他们终生都酷爱新童谣创作,童谣班为学生创作出的作品搭建了诸多的展示平台。
1.编辑学生作品集,让他们初尝成功的喜悦。同时,同学之间亦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不断提高创作技能。
2.不定期地举行学生新童谣作品朗诵会,让擅长朗诵的学生朗诵同学创作的作品,并通过老师和同学的现场点评,为学生找到不足,以便日后进一步修改。
3.引导学生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新童谣创作征稿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投向相关的音乐期刊或文学期刊,以求得更高层次的检验。
4.联系全国知名与不知名的作曲家,邀请他们为学生创作的比较成功的作品作曲,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童谣作品被插上旋律翅膀的喜悦,鼓舞学生朝着创作的更高目标自觉发展。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众所皆知的道理。面对充斥校园的不健康的灰色童谣盛行,童谣班对同学们心灵土壤上的“杂草”,没有采取“野火烧尽”的短期办法,而是利用同学们根据流行歌曲填词创作水准相当高的艺术才华,利用音乐教师在全国校园歌曲创作领域中具有相当程度之影响的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创作新童谣的浓厚兴趣。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主动去发现美、崇尚美、歌颂美,并通过体验创作成功的喜悦,上升到创造美、升华美这一更高的层次。同学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洗礼和净化,人生观、世界观也被自我正确塑造。班级管理工作从边缘化的不利环境中,重新占据了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三年来,童谣班的班级管理通过鼓励学生创作新童谣,不断提升了同学创作新童谣的技能,德育教育变被动为主动的全新教育模式,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可。班级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学生通过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新童谣创作比赛、向全国各地的歌词刊物投稿、由全国许多有影响的作曲家谱曲,产生了一批有相当水准的新童谣作品,繁荣了校园文化生活。
2.培养了相当数量喜欢文学艺术创作的学生,为他们日后更高层次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文艺创作的后备人才。
3.语文教师通过新童谣创作的教学,提升了自己的创作水平,开阔了自己的创作视野,激发了创作热情,产生了一大批有水准的文学作品,给学生做出了典范。
4.激发了音乐教师的创作激情,他们创作的作品,不断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少儿歌曲征歌中获奖。许多作品被中央电视台、各地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被众多音像单位制作成光盘向全国发行,为全国众多从事校园歌曲推广的部门提供了许多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少儿歌曲。许多作品被全国少儿歌手大赛指定为参赛必唱曲目,还有许多作品通过网络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丰富了孩子们的音乐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对麒麟中学童谣班开展学生新童谣创作的举动,江宁电视台、江宁新闻等诸多媒体连续多年进行了跟踪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开展创作新童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其效果是真切实在的。童谣班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以学生为本,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达到了有效的班级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