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温陶行知集体教育思想 深化情感教育和班集体建设

2018-12-29李燕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3期

无锡市育红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1906年爱国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抱着“教育兴业、实业兴国”的理想,先后创办了十余所学校,育红小学的前身——公益学堂与化新小学就此诞生。

百年育红历经了一场场教育的改革与思想的洗礼。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多次莅临育红小学。1926年10月9日,陶先生在育红小学度过了难忘的一天。当时学校成立的学生自治组织——“公一市”,是全体学生的组织,以养成高尚的有组织的公民生活为宗旨,学校所有事情基本上由学生自行解决。陶行知先生看到学校“新民村”(一个学生自治组织)学生自行组织的“双十庆祝大会”,欣然写下了《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一文,盛赞当时育红小学在公民教育方面做出的可贵探索与尝试。自此,开启了中国集体教育的序幕。

陶行知的集体教育思想以及他“爱满天下”的精神是育红人的宝贵财富。继承和发扬陶行知集体教育思想和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彻底的爱,永远是育红人的光荣责任。我们遵照陶行知的“有了爱,便不得不去找路线,寻方法,找工具,使这爱可以流露出去,完成他的使命”的教导,一贯重视集体教育。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班集体建设,使全国班集体队伍里有我们一批又一批的育红人,这是我们育红人的骄傲。建设优秀班集体已经成为育红人的工作习惯,成为育红小学的工作常态。

一、营造班级公共生活,在班级自治中培养有自我管理能力的“自觉人”

陶行知说,学生自治是修身的实验,全校就是修身伦理的实验室。育红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班级活动和生活中引入学生自我管理、自主评价、民主协商等机制,让学生作为班级社会的公民,承担责任,发挥作用。

1.自治“八字诀”

班主任骨干教师周丽娜将学生自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旋律,提出了班级自治管理策略之信任、沟通、点拨、欣赏八字诀。“信任”是自治的坚定基石;“沟通”为自治的灵感源泉;“点拨”乃自治的方法补给;“欣赏”是自治的热情动力。

2.锵锵三人行

王敏娟老师针对当下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交流的特点,在班级中创造性地开展了“三人行”自治与互助协作组建设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自治的机会和互助的氛围,分别开展或自行组队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探究行动策略,反思活动成效,引导学生相互沟通合作,提高民主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锵锵三人行,和而不同,其乐融融。

3.规则变公约

儿童的学校生活中存在着规则与自由的矛盾,而规则只有在儿童遵守时才有价值。如何让儿童养成规则意识,更好地发挥规则的价值,在自治理念的关照下,育红人变规定为公约,引导学生讨论制订校园生活规则,如班级公约、学习习惯公约等,让学生在“治己”中唤醒与培养主动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

育红小学的班主任努力寻求着某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公共决策和组织学校或班级的各项管理工作。

二、打造全校性公共生活,在学校自治中培养有担当意识的“集体人”

陶行知在1939年说,学校的全盘教育基础是建筑在集体生活之上的。在育红小学,我们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公共生活的场景。全校性的公共生活最能让育红小学的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从而生成对集体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让学生在处理学校共同事务的过程中养成对公共事业的担负能力。

1.将仪式教育创设成典型的校级公共生活场景

如,为一到六年级学生精心打造三大仪式。

仪式一:一年级的“畅想成长”入学礼。

我们入学礼的所有议程都需要学生主动地去想、去写、去做、去说。从唱国歌到封存心愿,从给小树挂成长牌到齐声宣誓,孩子们在多样的活动中已经体会到了作为育红一员的光荣与责任。

仪式二:五年级的“爱在身边”上岗礼。

在育红小学,有一个“小红帽志愿者活动”。学生每到五年级都要经历一次庄严的“上岗礼”。十年间,一届届的五年级同学接过这顶小红帽,接下这沉甸甸的责任! 留给老志愿者们的是一年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记忆!在“上岗礼”的熏陶下,“小红帽”们担负起了主动帮助他人,为集体做贡献的使命。

仪式三:六年级的“我心飞翔”毕业礼。

每年的毕业礼都会因学生的自主设计而变得不同。当然,我们也会保留几个重要的环节。比如,回顾集体生活的精彩瞬间。老师挑选的班级成长足迹照片出现在屏幕上,一幅幅照片让毕业生们再次回想起学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生们在欣喜、惊讶、感动中体验到成长的喜悦,还有为集体成长有所贡献的自豪。

学校还送给每一位学生一份特殊的礼物——“报喜信封”。普通的信封,左上角是学生刻制的印章——“报喜了”。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让学生在离开母校之后依然能感受到这个温暖大集体对他的期待,使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不断地延续下去。

2.让学生共同参与力所能及的学校公共事务

学校为学生创建了各种全校性的公共生活,给他们提供了各种练习自治与互助的机会。

例如,育红小学有一份创办于20世纪的校报——《心之桥》,它是展示育红师生风采、沟通家校社会联系的重要平台。从2011年开始,校报编辑部里的学生编辑成为这支编辑队伍的生力军。他们的加入使得校报的内容更贴近儿童生活,更能展现儿童生活的五彩缤纷。比如新增的栏目“童眼看世界”,每期组织一到两个讨论话题,从国际时事到身边现象,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观点,进行讨论交流,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编辑们还自己写信征求读者意见,不断积累办报经验。尺纸天地宽,校报大舞台。

在育红小学,不论是校报编辑、学生论坛,还是书社自理,无论是班长、科代表,还是绿植护理员、“小小路队长”,每个孩子都在公共事务中锻炼提高交往合作、自我管理的能力。“我来!我们来!”已成为育红充满无限活力的学生文化、学校文化。

三、拓展公共生活空间,在团体自治中培养能自主合作互助的“社会人”

陶行知说,集体生活与集体教育,一要与社会发展联系,与整个世界沟通;二要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看重个性。育红小学有一系列由学生组建的团体,最能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让学生在变化的环境中担任各种角色,互助互利,共同发展。

1.社团活动提供了自主选择和分工协作的机会

在育红小学校园里,每周二下午的第三节课,你总能看到热闹而有序的场面。这是“小红花”学生全员化社团活动进行时的场景:孩子们在十字绣社团、魔方社团、烘焙社团、剪纸社团、橡皮泥—陶吧社团中,在独立选择和分工协作的氛围中快乐地畅想、幸福地成长。

许多社团都是由学生参与策划、组建的。紫藤书社的成员都是爱书的志同道合者。他们因为爱好相聚,分工协作,布置美化书社、拟写书社公约、设置书社展示栏目、设计书社标志等等。先期,学生自发进行成员招募交流会。交流会上,大家分享读书感悟,展示风采、推荐好书、手捧赠书发表感言。书社的好书都是学生捐赠的,许多学生还向书社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名著作家进校园、开展图书超市活动、制作书社小报……在这样一个场所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组织,无疑为他们提供了自由选择和分工协作的机会。

2.游学课程提供了独立生活和合作互助的机会

每年育红小学都有一批学生走出校门,去领略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去之前,学校让学生思考各种要准备和了解的地方,学生们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并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设计、完成每一次游学课程中的学习单。在游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高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的学生结成团队,而自己则作为引领者和指导者,使学生在没有家长,只有伙伴的新环境中相互关心、互帮互助。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锻炼与提高。

在育红人纪念陶行知对我校提出集体教育思想91周年之际,李燕校长带领育红人重温陶行知集体教育思想,遵照陶行知1944年说的通过集体生活,培养和引导学生对民族人类发生更高的爱的教导,我们将进一步做好情感教育和班集体建设,为我国教育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