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意班”成长记

2018-12-29王红莲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3期

一、绿意文化诞生记

在我和孩子们每天生活的这所熟悉的校园里,形状各异的花坛里面栽种了品种繁多的花木,碧绿的草坪,郁郁葱葱的树木,芬芳的花朵,它们依着时令,次第登场,争奇斗艳,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师生、出入的家长和来宾驻足欣赏。咱们四年级(6)班的职责,就是养护校园里这些花花草草,于是我们的“绿意班”诞生了。“绿意班”是班级的文化符号,为此我召开了主题班会,强化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学生从各个层面解读班名,比如,“绿意班”意寓着四个“护绿小分队”“护一片绿,担一分责”的责任心;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我们像绿植一样蓬勃向上的勃勃生机。

为了形象地表征班名的意义,同学们自主创新设计了班旗作为班级的标志。美术课代表寒寒的作品最具代表性:鹅黄色的旗面,中间由60片小树叶拼成了数字4、6,象征着我们60名同学组成的大家庭——四(6)班,大家紧密团结在一起,亲如一家人。班旗是班级的名片,每当“护绿小分队”的队长举着班旗,带领队员参加护绿活动时,大家是多么自豪啊!正如他们对班名的解读一样,“护一片绿,担一分责”,我们要像绿植一样蓬勃向上生长。

班级绿意文化的诞生,在无形中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集体观念,激励着每一个孩子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护绿活动。

二、植物认知挂名片

“老师,这种树叫什么名字?淡紫色的花骨朵儿真美。”在校园的一角,班上的刘湘怡问我。“这个……我也不认识。”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今年大部分新栽种的花木我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小学生年龄小,对植物知识的了解更是有限。于是我就带领班上的孩子们,首先开展了“我为植物做名片”的活动。

3月,春光明媚,我带孩子们到姹紫嫣红的校园观赏各种植物,一一向他们介绍植物的名称,引导他们细致观察每种植物的特征,布置他们搜集自己喜爱的植物的相关资料,制作植物名片。孩子们接受任务后,可忙碌啦,那段时间随处可见他们三五成群地穿梭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挑选喜欢的植物进行调查。有的孩子甚至还动员了家长共同参与,他们把家长请到学校,给校园里的植物拍照片、配图、写说明,做介绍,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在家长的带领下,进入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和家长共同敲击键盘,到网络世界寻找答案;有的当起了小记者,采访了学校植物知识丰富的老师;还有的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家长一起到花木市场进行咨询……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这次植物名片的设计由学生自主创新,包括名片的样式、选取的内容以及文字的组织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别看四年级的孩子小,但是他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自己全部的心思把植物名片设计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刘湘怡同学制作的植物名片正是开学那天连我也不认识的紫玉兰,设计活泼,富有童趣:“嗨!大家好!我叫紫玉兰,我的别名又叫木兰、辛夷。我是中国特有的植物,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我的家原来在山坡林缘,但是因为我花朵艳丽,芳香淡雅,树形美观,现在我和我的好多伙伴都被移植到了庭院和街道上,为城市绿化做贡献。”在文字的旁边,还配上了紫玉兰的图片,下面是提示语:“花儿迎春开,请别伸手摘!还可以用手机下载‘形色识花’App了解更全面的我哦!”

3月12日是植树节,也是一个令孩子们兴奋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孩子们要为校园20多种植物挂上他们亲手设计的名片牌了。课间操时间,“护绿小分队”的队长领取了名片牌,找到对应的植物,大家一边依照植物实物找好相应的名片牌,一边学习着名片牌上的植物简介。挂牌的时候,两个同学拿着名片牌寻找最显眼的位置点,另一个同学小心地拉紧胶带,避免伤害树枝。孩子们的这份细心呵护,我默默地看在眼里,身边不时传来一阵欣喜的叫声:“你们看,这株丁香的名片就是我设计的呢!”班上的一个男孩子自豪地拉着身旁的一个同学说着,看到挂上的名片中竟然有自己设计的作品,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的植物名片牌挂好后,老师、家长、学生以及来宾都被这些植物名片吸引住了,课余驻足在植物前观看着、交流着。每当我看到大家特意停下脚步观看植物名片,并从中了解到以前不甚清楚的植物知识时,我深感此次活动对孩子们而言意义非凡。

三、护绿活动进行时

接下来的时间,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每天徜徉于绿波中,在一抹抹绿色中流连。有了对植物知识的了解,护绿活动更简单易行了。白丁香耐旱,不需要浇太多的水,平时除除草就可以了;观景台上盆栽的垂丝海棠怕涝,为了防止水渍烂根,浇水也不能过多;教室窗台上含羞草在冬季要搬到室内阳台上,否则可能被冻死;夏季温度高,同学们将给植物浇水的时间从课间操挪到了清晨和傍晚,以免温差过大,导致花卉感冒,影响正常生长……

我鼓励孩子们持续观察植物的生长,并写下养护日记。这是“护绿一分队”队长洛洛的日记:“香樟园新栽的一丛红继木叶子逐渐变绿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分队的同学经过研究,结果发现红继木喜欢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这丛红继木在大樟树下面,因为没有充足的光照叶子才逐渐变绿的。发现了红继木的这个特点,我们建议园艺工人把这丛红继木挪到有阳光的地方,现在这丛红继木又满血复活了。”

随后我也在思考,既然孩子们这样喜欢植物,“护绿”活动不能仅限于校内,应该到更加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实践、去体验,从而让孩子们产生护绿情感,自主地去爱护身边的绿色环境,在护一片绿中学会担一分责。比如,在家中或小区养护绿色植物,为它们制作植物名片,写观察日记,在公园给草坪制作警示牌,在园林工人的指导下,为街道上的行道树修剪枝叶,用我们的小手牵着大人的手,带领大家一起来关爱植物,保护环境。孩子们从校园到校外,更多更主动地去了解植物,关注身边的植物,经历了和植物共同成长的旅程。

开学已经两个多月了,我们的护绿活动一直在延续。接下来,我将带领我的孩子们继续走完这一活动的路程——在研究中成长,在春光里实践,在实践中收获。力争随着这一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进行绿色主题的系列研究,让保护绿色植物、改善环境的生态意识,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并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从内心深处来关注绿色环境问题。

王红莲 湖北省宜都市实验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教师,2016年获得宜昌市小学班会课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