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迹图
2018-12-29刘强
班会背景
汲取传统文化,滋养个体成长,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与追求。在国学回归热潮的背景下,衢州作为南孔圣地,对于学生体悟、内化与践行孔子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班会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个客观、真实、立体的孔子。
2.辩证认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价值。
3.践行孔子精神,使其平民化、生活化、常态化。
课前准备
1.孔府拍摄照片,为制作电子相册做准备。
2.印发圣迹图及孔子的相关资料。
3.搜集当下践行孔子精神的活动资料。
班会流程
导入
衢州是南孔圣地,是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建有孔氏南宗家庙。走进孔庙,你会看到肃穆的大成殿,优雅的后花园,寄以深情的思鲁阁……还有一条长廊,上面刻了孔子一生主要行迹的连环画,被称为“圣迹图”。
圣迹图记录了什么?对当今的我们有什么价值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节班会课“圣迹图”,一起走近圣贤,体悟孔子精神。
环节一:七嘴八舌话孔子
1.知识衔接,丰富印象
教师印发三幅圣迹图,并配有简单的文字说明,让学生自读,进一步了解孔子。
图一:“学琴师襄”治学图,体现孔子百学不厌的态度和精神。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图二:“杏坛礼乐”立教图,表达的是孔子作为教师的祖师爷,有很多伟大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图三:“退修诗书”著述图,内容是孔子整理《诗》《书》《礼》《乐》,著有《春秋》巨著等事迹。
通过资料的补充,同学们对孔子的印象都有了全新的变化,或是比原先更加深刻,或是有了更加理性的评价。有学生曾认为孔子是个学究,因为在该生印象里,在别人讲大道理时孔子经常会被引用,就有种错觉以为孔子是一个老学究。通过这三幅圣迹图,这个学生感觉孔子不像他之前想的那样,而是做了很多事,很有学问,甚至对他有些崇拜。
2.营造情境,感悟圣迹
在孔子一生的经历中,有两幅圣迹图最为重要——“为宦”和“周游列国”。我在孔庙搜集了11张圣迹图,并写上简短的文字说明,配上《渔舟唱晚》乐曲,最后制作成了2分15秒的视频。从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从此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到68岁的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结束了长达14年之久的流离生活。
在悠扬清雅的乐曲中,同学们静静地看完关于孔子“为宦”的主要行迹图。在这样一个独特情感氛围的营造下,很好地完成了“学生对孔子印象再变化”的引导作用。但此时,我并没有着急让学生去畅谈,而是乘势追击,在这份感情上又加了一把火,制作了一张动态的孔子“周游列国”的行迹图。
从中知晓,孔子在鲁国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纳,为实现理想,他带着弟子们不得不离开鲁国,足迹遍布东周列国,惶惶然无助可依,累累若丧家之犬。他坚定地驾着马车四处奔走,饥肠辘辘,危机四伏。他知理想不可实现,却始终怀着一腔热情,捧一轮明月,掬一泓清泉,积极而又执着地踏在理想的征途上。
3.学生畅谈,体悟精神
此时,再畅谈孔子,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孔子精神的体悟,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引领,切勿过多关注孔子行迹的结果。如在畅谈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对孔子的印象是“辛酸”。所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去引导:“孔子这么辛酸地到处奔走,他去做什么?”(推行自己主张)“没有成功为什么还要推行?”(执着的精神)
从圣迹图中,我们要引领学生去感悟孔子行为背后的精神。孔子穷尽一生所学,周游列国,即使遇到再多的苦难和危险,都不放弃对理想的坚持,尽管知道很难实现,依然执着地奔走。所以,圣迹图中孔子留给我们的精神,通常概括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环节二:你言我语辩孔子
可日月轮回、岁月变迁,千年前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还适合当下吗?有两条这样的微信:
这两条微信,非常形象地概括出当下对孔子这一行为的观点和看法,那就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 VS 知其不可当不为
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一场小型的辩论。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实例来佐证观点,也可运用广告语、歌词、化用诗句等幽默的语言加强辩论效果。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互相补充、代表发言,双方都找到了自己的契合点。正方从社会发展、个人力量及精神引领等角度,论述“知其不可”需要客观实践的勇气,实现理想需要执着的精神和坚持的毅力;反方从社会时效、客观规律、正确审视自己等角度,结合当下社会背景告诉我们,“知其不可”需要适可而止的睿智,需要我们能提高效率,尽量做到天时地利人和。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绝不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鲁莽,而是留给了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孔子最难能可贵的,多次碰壁后知道自己的主张不能实现,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即使他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我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这是一种精神的引领!
环节三:薪火相继传孔子
如今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遍布全球,掀起了学习孔子文化的热潮。孔子是世界的,更是我们中国的。作为孔子的后人,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孔子文化呢?
1.借力地方资源
衢州因南孔圣地为世人瞩目,而孔子文化也滋润了衢州这座老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这独树一帜、好评如潮的背后,立着一个名叫孔祥楷的长者,一个孔子后裔的嫡长孙,一个热爱家乡的知识分子,我们都尊称他为“孔爷”。
与学生一起分享孔子嫡长孙的行迹图: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56岁的孔祥楷告别妻小,只身回到家乡衢州接管孔氏家庙。他犹豫再三,决定把孔庙大成殿孔子塑像前,那块木主上写的“大成至圣先师之神位”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认为,孔夫子从来就是人,一个德高望重的哲人,他不是神!
(2)为普及孔子文化,扩大影响力,孔祥楷先生每年举办祭孔大典,举办国际儒学论坛,每年开展小学生《论语》朗读比赛、中学生论语演讲比赛、高中生论语辩论赛、儒学话剧展演等。
在孔祥楷先生的努力下,有很多深爱孔子文化的人们,生活在衢州,关爱着衢州,建设着衢州,深深影响着这片广袤土地上的芸芸众生。
2.征集金点子
为更好地传承孔子文化,践行孔子精神,把班级打造成“儒学班”,借此机会征集好的想法或建议。学生的金点子,正是孔子精神内化后的外显,如将孔子名言或励志故事,粘贴在班级;在周末,去孔庙实地参观学习,切身感受;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孔子精神,帮助他人,传播正能量。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孔子其人,体悟了孔子执着的精神。但这节课最终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能将孔子这种精神践行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能指导和引领我们的成长。
班会总结
如果说孔子圣迹图留给我们的是精神的引领,那么这些后人的行迹图,彰显的则是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孔子精神的引领下,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最后,我写一副对联与大家分享:
周游列国 福泽万民 长路漫漫仍求索
崇礼尚贤 孜孜不倦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专家点评
当下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国学热。面对学业压力巨大的高中生,如何让他们热爱国学,如何唤醒他们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很多一线教师思考的课题。通过结合当地儒学资源优势,点燃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热情,刘老师这节班会课很好地从感性到理性、从思到行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传统文化(孔子精神)从千年来到当下,对孔子其人有了更加客观、理性的认知。课堂设计巧妙、优雅大气,师生互动活泼、精彩,是一堂难得的品质类型班会课,并获得衢州市一等奖。
点评专家:浙江省首届德育特级教师 潘人发
刘 强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教师,班主任,中学二级教师,曾获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市一等奖和省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