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
2018-12-29董瑞杰
董瑞杰
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
董瑞杰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引导下,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组成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其多元化学习方式有问题探究式、自主参与式、分享合作式、模拟体验式、亲身实践式、科技竞赛式;在教学策略上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教学。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学习方式;教学策略
可持续发展观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辩证的国情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它作为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理教育的理念,也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任务。[2]《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阐明了地理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受过地理教育的公民能够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也能够理解个人对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责任。[3]它还列举出地理支持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有力论据:地理既关心地方和全球的人类活动,也关心不同尺度人类活动的相互联系;地理关注特定地方和位置条件下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理帮助人们对地方性和全球性的可持续生活进行批判性思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观念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正确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观念的新一代合格公民,即关心全世界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并养成一定的习惯和行为。高中地理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思维能力,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4]在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下,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都围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展开。因此,使教学活动形成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进而实现整体优化并达到具体实效,便成为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
一、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体系
(一)基本结构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组成,它们相互依托,都紧紧围绕着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图1所示。
图1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
1. “一体”: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了教学的育人理念,是整个教学体系的中心。地理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而展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以及满足其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5]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体系的中心,表现为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渗透着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方式也要紧紧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而展开。
2. “三位”: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
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而确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特征、发生发展规律,认识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其次,在过程与方法上,以“环境——资源——人地关系”为教学主线,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对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走弯路的反思,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人地关系观的渗透;最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从人地关系方面对地理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活动方式的适宜性进行审视,培养学生形成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和行为,使之成为对未来世界负责的公民。这些既是学生认识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达成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学内容。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于问题解决,可以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对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其次,基于价值观建构,对学生在培养敢于担当责任的价值观及行为取向上具有一定的表率和引导作用;最后,基于行为习惯养成,为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享幸福,把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作为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的成效。
教学方式。突出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实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为模块式。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从细微之处入手,提出具体化的明确要求,形成巩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第二为主题式。以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不仅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整体、全面的知识,而且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第三为系统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获得清晰的认知。上述三种教学方式,通过积极的分析、推论而展开具体实践活动,便可形成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多元学习方式,从而使学习活动真正切入到学生的经验世界当中。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一体”(地理核心素养)、“三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下,形成一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复杂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是对陆静提出的“环境教育教学模式”[6](P452)的进一步深化,为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和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教学实践的平台。
(二)主要特征
该教学体系把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二者进行融合,突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1.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特色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体系在内容上以人地关系的协调为立足点,整合了地理空间区域差异与环境要素构成的综合性,具体包括:形成人与地协调的发展思想;认识全球和家乡的环境问题;具备探究地域环境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价值观;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6](P452)这些内容涉及到有关地理核心素养的高频关键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空间素养、人地关系观、地理实践力、地图技能、家国情怀、地理表达等。
2.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可持续发展包含以下内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消费模式的转变、能源利用、清洁生产等[7](P24),这些内容需要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来具体实现。因此,积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问题探究式、自主参与式和分享合作式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案例,为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提出明确的实施步骤。
3.基于具体实践的教学活动
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及详细的操作流程,可以使教学真正融入到生活之中,形成创新的教学设计思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内生模式。把知识和经验灵活地运用到新的具体情况中,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并积极学习利用、改造和保护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与途径。
4.明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为了促进人才的培养,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动,该教学体系有机融合了地理课程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人地关系的分析,促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从而正确调控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方面的行为方式。
二、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学习方式
(一)学习方式的优化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积极实现优化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习方式是思维发展、情感升华以及价值观念建构方式的综合,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参与过程。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进一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优化的学习方式能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学生能够经历探究过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养成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多元化的主动参与、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凸显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独特效果,而且对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实施也具有更大的启示价值。
(二)学习方式的类别
1.问题探究式
学生以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为出发点,以探究现实问题为中心,这是一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形成行为意愿的有效途径,可以贯穿整个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过程。在问题引导下,学生借助地图、实地考察等形式,以地理视角深入理解包括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选择、过度开采资源、环境污染、城市化等现实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的相关素养。如,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典型环境问题进行现状和趋势分析,正确判断和评价其人地关系;倡导以身作则的绿色文明行为,以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2.自主参与式
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设计和组织实施学习计划、评价自己的学习成就,自觉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达成多个至关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有助于学生正确审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习惯,同时注重培养体现整个人类利益共同性的环境关系和环境权利;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在涉及环境问题的情境中,学生都会形成一种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思考和行动能力。让学生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角度反思自己,进而尝试改善自己。如,拒绝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拒绝对物品进行过度包装,使用节约型水具,垃圾尽量分类入箱。
3.分享合作式
学生通过与他人分享,获得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进而达到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和对相关问题获得多元理解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在这种分享合作的研究过程中,日渐加强对环境的个人和集体责任感;同时,通过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集体决策,形成团队精神,培养与他人合作研究的意识。这种学习方式更能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贯彻实施,学生在合作中培养自信、快乐、阳光的健康心态,成就积极、自主、进取的探究学习之路,搭建互助、友爱、支持的情感之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如,学生在小组合作下,共同收集和筛选典型事件,通过设计搭建展板、公开展示,共同思考现实中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寻求适宜的治理措施。
4.模拟体验式
让学生通过角色转换,进行情景模拟体验,走入自然与社会的情境与场景中去。它不同于社会实践、实际操作的体验,属于一种情境体验,具有良好的、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激发学习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感悟地理之美和体会人地协调统一的关系,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培养可持续发展行为和环境伦理观。教师通过创设虚拟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模拟体验搭桥牵线,具体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正反方辩论、学生当小老师等活动开展。如,针对某个区域可能带来环境问题的重大项目进行辩论,发现其中的利弊,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5.亲身实践式
学生通过现场操作和亲身体验参与具有探究性质的实践活动。这种方式能在争取社会力量支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理解。学生亲身体验这些非正式社会实践形式,能更好地使学生与具体的情境相融合,使学生对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学生参与环境解说活动,通过参与环境解说的编写、演练,对保护环境进行创意解释和说明,增加相关的环境知识,进而培养环境保护行为。[8]基于环境保护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是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
6.科技竞赛式
开展环境综合性科技竞赛活动,搭建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这种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可以按照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的类别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在进行项目研究中(教师适当指导),自己选题、设计、研究、制作和撰写,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为论文、报告或发明成果。如,塑料污染问题解决策略创新大赛;“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优化策略竞赛;雾霾净化器设计比赛等。
三、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策略
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而进行的,并在教师帮助下完成任务,整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紧密合作,如图2所示。根据该教学实施流程,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策略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
图2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实施流程
(一)教学目标具体化
地理核心素养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二者的基本教学目标一致,主要表现为用“人地关系”统领各个单元的相关知识内容,并对其进行梳理和解析,同时在地理教学中融合科学与人文精神,重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入挖掘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资源、环境观内容,借以引导学生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挖掘其有关环境道德意识和行为的育人价值,培养高尚品质,提高审美品质,强化人格素养,规范道德行为,谋求人地和谐发展。如,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可以引申出如何采取可行的措施保护地球环境;从大气环流过程,可以结合全球疾病传播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引申出人类该如何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利于深刻揭示人地共生关系。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下,以培养学生的认知、实践、合作交往和创新等能力为主,尤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养成。紧密结合有关乡土地理资源,通过活动设计和案例教学,形成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合本地区、具有校本特色的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或者让学生自行设计地理活动并展开交流;运用地图、联系乡土地理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获得逻辑性的理性认识。如,探讨家乡的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带来的正负影响与建议;分析当地绿色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挖掘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的内涵。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着眼点在于“学生活动”和“地理问题研究”的设计,因此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应该基于问题式、项目式的学习活动,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适应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方式,地理教师需要通过搭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多元化学习进行合理引导。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同时要以呈现兼具乡土性、时代性的生动形象的案例为载体,构建有效的案例式教学方式或方法。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支持学生各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宽松而和谐的学习环境,并进行有效实施,就会形成典型的En-learning(环境学习)方式。因此,地理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采取行动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接触广泛的教学资料和材料(书籍、照片、视频、报告会等),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或分析,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为了关注对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效果,检测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要从多种角度、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多元的综合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自评、互评,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评语多以鼓励、具体指导为主,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方法上,采用笔试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过程表现和成果,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评价内容包含知识、技能、意识、情感、态度、意志、行为等多方面,并且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如,评价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包括地理阅读、地理图解、地理信息分析、处理及地理思维能力等;评价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包括地理调查、地理评价、地理判断和地理预测等。
四、结语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学习方式来具体实现。其教学实施流程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从而引导学生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提高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教学实现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实践和行为审视,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培养对环境的责任心,可以进一步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本研究在落实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践行要求方面做得还不够细致,后期研究将会继续关注可持续发展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途径,同时深入挖掘提高地理教师可持续发展理论素养的方法。
[1] 田道勇,赵承福.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解析[J].教育研究,2009(3).
[2] 李远.高中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吉林教育,2009(10).
[3]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8).
[4] 李红.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6(5).
[5] 汤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5(11).
[6] 陆静.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地理)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8] 王民,蔚东英,陈晨.通过环境解说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J].环境教育,2005(5).
TeachingandLearningaboutSustainableDevelopmentConceptinSeniorHighSchoolGeographyTeachingundertheTargetofKeyCompetences
DONG Ruijie
The educ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key competence. Under the target of key competence, the “trinity” teaching system including teaching aim,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is formed. The pluralistic learning styles include problem inquiry style, autonomous participating style, sharing and cooperating style, simulated experiential style, personal practicing styl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style. Students’ activities should be the principle line in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we should teach from teaching ai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se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key competences; educ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learning style; teaching strategy
G633.55
A
1009-7228(2018)01-0057-05
10.16826/j.cnki.1009-7228.2018.01.012
董瑞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2018(1).
2017-08-26
董瑞杰,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
陕西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16JG08);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课程改革下全日制地理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发展与培养模式研究”(GERP1517);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有效路径及智能协同学习平台研究”(SYSK201508)。
岳俊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