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隐痛与褶皱
2018-12-29
在提倡效率与速度的今天,身体的疲惫与情感的麻木逐渐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常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无奈,哭天抢地的大肆宣泄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但是很多痛楚仍让人无法言说,不过诗歌仍然在坚持完成这一项工作,本期“新现实”栏目推荐的这些作品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当下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之下,能够让人为之动容的东西越来越少,但是诗人却用它独特的笔触与细腻的情感写出了这个时代最强烈的痛感。亲人的离去,病痛的折磨,生活的重担,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感伤总是在毫无防备的时刻悄然到来,组诗《她说她也会爱》就为读者呈现出了这些生活中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瞬间或者隐痛,“外婆已经死去很多年了/西厢房再也没住过人”(《西厢房》),虽然斯人已去,但是“西厢房”成为我寄托情感、储存儿时记忆的一个象征。同样,组诗中的“每个清晨我都会路过那里/每个清晨我的想法都是一样的”(《怀孕的女人》)也是诗人观察生活,书写现实的典范。生活艰辛,但是在如此逼仄的日常背后也渗透着让人动容的温情,这种温馨不仅仅存在于诗歌中的夫妻之间,同样,诗人极强的观察力与悲悯情怀赋予了平庸现实以诗意的光辉。结尾“我希望她怀着的/是一头骄傲的豹子,在某一天/打碎一块沉默的空间”更是潜藏在祝愿背后的一声呐喊,是对身处生活漩涡当中的人们有效的呼应。
诗歌除了挖掘生活当中让人动容的瞬间,带给读者一定的情感冲击之外,它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能够在平凡琐碎的生活当中关注生命个体的尊严,使得世俗意义上卑微庸常的人生仍然能够体悟到被珍视与尊重的欣慰,“他编织的村庄因为安静,所以空旷/他编织的人间因为卑微,所以高风亮节”(《老篾匠》),老篾匠的一生与“编织”紧密相连,他的工作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他贫穷,抽老皮烟”,但是“他得到了更多的尊重”,他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手艺人自己的生活,更多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是“一代人关于故土的眷念”。除了对人类的关注之外,诗人们往往还将目光投注在身边的微小事物身上,它可能是一棵草,抑或是一只“鹧鸪”,一只“乌鸦”,它们参与着这个世界的变幻成长,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诗人们对这些生灵的关注,与其说是书写大千世界当中的芸芸众生,不如说是审视人类自己。“一棵草与自己的影子联手/管理国家,脚下小块泥土便是首都//一棵草在石头上叉着腰/面对万物,一言不发”(《一棵草》),作为这个世界上最脆弱的生命,一棵草往往是被我们所忽略的,但是诗人径直指出在“一棵草”的世界中,它也是自己的君王,爬上石头之后俯视众生的姿态似乎就是这个世界的管理者。除此之外,组诗中出现的“鹧鸪”“乌鸦”都是诗人审视人类自身的参照物,面对苦寒,两只“鹧鸪”的相互取暖,寓意特别的“乌鸦”所承载关于“忧伤”的言说,无不是人类自己所建造的牢笼。
人生而孤独的说法由来已久,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更是衍生出了一个不断迁徙的群体,那些被迫背井离乡的务工人员,那些执着走出故乡的“乡愁”携带者,均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车上的人/像麦子在秋天,一拨一拨离开土地”(《我住在县车队对面》),离开故土就意味着离开熟悉的生活模式,“卑小的骨骼”与“疲惫的客车”是他们异乡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也正是从夜晚的客车开始,这样的离开方式无奈而残酷,但这也正是现实世界中的法则,正如诗人所言:“在夜晚,把抒情降低”。这样的真实同样存在于组诗《就像一段被遗忘的炊烟》中,“他们背负着村庄/追赶火车,追赶风。//疼痛和悲伤,就像奔跑的脚步/永无停歇……这些苍茫的脸,在城市的夹层/用汗水打拼/在生存和乡愁之间奔跑。”这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诗人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呈现了他们辛劳背后的无助与伤痛,从这里离开更多预示着未知的人生,甚至是被生活放逐。
对禅意与古风的捕捉为现实世界的呆板、单一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本期栏目推荐的诗歌也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出家人内心有一座雪山……每一处,都可以接受洗礼”(《问路》),与僧人对话,本就充满玄机,而诗中所描写的场景更是将这种神秘推向了高潮,“在玉溪,偶尔看场老戏/与古人对话,看剧组串供/不说是非”(《入戏》),在以快著称的时代缺少的就是慢下来的心境,“老戏”提供了穿越古今的机会,在时空隧道当中演绎人生的意趣,诗人别致的心思通过这场“对话”巧妙呈现。
无论是捕捉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庸常细节,还是在“慢”节奏中体悟个体生命的意义,只有深入到其精神内核,触及人性深处最敏感的部分,才能够真正引发读者的共鸣,书写出时代的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