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
2018-12-27黄霖明
【摘要】“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也是学生构建自身数学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下,丰富多样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创新与应用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简单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了就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意义、具体实施与评价。
【关键詞】建构主义 初中数学 综合与实践
【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2017年基础教育立项课题《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项目编号:JZ170402)。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4-0140-02
引言
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数学课堂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部分,其中前三部分内容均有自身单独体系与结构,而“综合与实践”是连接前三部分的桥梁。“综合与实践”是一种以问题为媒介,在结合课程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实践操作的学习活动,其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数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维果茨基、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思想而形成的,此理论认为,学习不只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深入学习、构建自我知识体系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亲身实践,通过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完善并建构新知识,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2.1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意义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重建与提升。建构主义采取数学建模的形式结合“综合与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给予了学生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可发现生活当中的很多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又在实践当中不断完善所学知识,这个过程即是对学生知识的重建与提升过程。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情感,提高学生应用意识。数学多理论、公式,内容相对枯燥,而实践活动活跃了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当中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当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会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在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第三,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综合与实践”活动当中,教师仅起指导作用,而重心在于学生,学生需通过观察、实验、调查、交流等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整个过程需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与分享,必要时还需利用到各类工具,这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完全不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2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稳抓课程重点的综合与实践。在实施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首先教师应稳抓课程重点的结合建模思想进行综合与实践,将学生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数学知识相互融合,以体现教学的综合性。然后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多角度、全方面地,利用各类工具建立数学模型实施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讲到轴对称当中的“最短路径”的知识点时,教师即可向学生提问:“直线l同侧有A、B两点,若C在直线l上运动,那么C处于哪个位置时AC与CB的距离之和最短?”在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一边创设建模情景,一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让学生回忆已有的经验,然后再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进行思考,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此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为学生后期对数学当中更深入的知识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在此理论下,初中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学习主动性。如在讲“相似三角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依教学内容,事先为学生准备好各类工具,如直尺、绳子、卷尺等,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让各组选择自己所需的测量工具,利用测量工具及所学知识、生活经验等,去对学校旗杆的高度进行测量。鼓励学生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测量,并要求学生整理所得的数据,得出测量结果并总结测量文案,最后选出组内代表发表小组总结。在整个过程当中,参与实践活动的主要是学生,教师只起引导和指导作用,不管是思考、研究还是实践,均是学生自己动手,充分发挥了建构主义观点,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习得了相关数学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第三,重视学生的全程参与。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学过分地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的参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不利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违背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目标。为此,在实施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时,还应重视学生的全程参与,通过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当中,使其能在亲身实践中领悟相应的数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以下两个三角形,△ABC的内角分别为36°、54°和90°,△DEF的内角分别为25°、75°和80°,请将这两个三角形分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建议学生画出这两个三角形,并思考如何分,并标出角度;接着增加难度,让学生在已有的一个等腰三角形内自某一顶点出发,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并让学生思考顶角的度数。学生通过实际的思考、操作,可迅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也明白等腰三角形的内涵,再者,问题的难度逐步加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3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评价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且非常重视活动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也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整个活动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等的培养过程,因此,对于此活动的评价,也不能采取传统的评价方式,仅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应综合评价学生对活动的认知与态度、在活动当中所获取的经验、活动成果、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的提升、对于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等,从而对学生整个活动当中各环节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当中能够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方面,也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自己、其他学生、教师、家长,乃至社会;评价方式可采取口述、成果展示、实践报告、小论文等;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进行相互结合。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在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应用意识,而且还有利于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亲身感受逐步建立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探索适合的一些数学模型,建模方法,以促进孩子更好的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注意抓住课程重点的综合与实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重视学生的全程参与。
参考文献:
[1]高新凤.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思考[J].学周刊,2016(14):178-180.
[2]高新文.沪科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点滴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1):127-128.
[3]付建伟.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挖掘[J].基础教育研究,2015(04):78-79.
作者简介:
黄霖明(1981.6—),男,汉族,福建省福州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