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反思

2018-12-27骆仲冕唐欣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4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骆仲冕 唐欣丽

【摘要】在这样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科学技术日益深入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世界,拓宽了人们的眼界,并导致观念的更新,从而失去了文化的主旋律,成为文化多维的时代。课程不仅在传播新兴的科学知识方面开始发挥重大作用,同时还开始影响人类生活和价值取向。一方面,课程的类型增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学校课程引入了新的科目,开设了综合性课程,并出现了实用训练课程。另一方面,课程开始担负人们具备正确对待这些知识的态度的使命,培养对不同思想观念的理解与尊重,成为发展认识的手段[1]。因此发展现代课程是必须的,我国只有把先进的科学吸收到传统文化中,把世界思潮引入到自己的民族生活中,才能保持更新。在西方现代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我国中小学正在展开一场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下面笔者就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一番文化反思。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4-0006-02

一、我国基础课程传统内容的缺失

应该说,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导向和总体基调是实现课程的现代化。这种课程改革的现代化诉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纲要指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在其具体条目上也非常强调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突出现代化社会对人的种种要求等。总的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尤其是在舆论上反叛过多,传承较少;否定过多,肯定较少。因此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越来越关注诸如“开放”、“多元”、“对话”等的要求,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也出现了诸如民族自豪感失落和传统文化断层等问题。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在日益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多少忽视了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对传统课程的批判是需要的,但是对优秀课程积淀的发扬也是作为一种课程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当人们以“现代化”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绝对不可忽视传统。省略了传统的现代化课程改革,意味着其根基是游移不定的,随时有坍塌的危险,更不要说取得预期成果。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在传统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以国际化、全球化趋势及其理念来定位处于发展中、正在开始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的课程改革实践。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环境及相应的语言表述方式,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改革,其针对性与具体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同一社会制度的国家是这样,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更会大相径庭。如果过多地以“国际人”身份自居,以外国人的视角来考虑和审视中国人的教育问题则是危险的,有些国外经验可能并不符合中国实情。

2.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和陈述方式来诠释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改革举措与内容。通览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我们便不难发现,许多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无论是表述方式还是观念和思想都深受西方的影響,却忽略了中国的传统经验和精粹。

3.以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小的个别城市、都市的水平和需求规定地域、人文差异较大的全国性需求。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仍占绝大多数、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应更多地放在广大乡村中小学的需求上。然而,现在的教育课程改革过多地关注都市和城镇,忽视了相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如果弱势群体因现实不平等受到了损害而得不到有效补偿,就会削弱教育政策的合法性,进而危及教育政策的有效性”[3],这直接影响了本次课程改革的进程及效果。

二、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与传统平衡的重要性

课程是人类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文化交流的加剧,异域文化的渗透,课程在多元文化时代必备现代化要素。但我们在注重现代化的同时,也不能忘了传统的重要性。现在的课程改革比较忽视传统文化,甚至有人认为强调传统是保守主义和否定教育改革。但正像部分学者指出的那样,“正如封闭时代稍有求新的表现即会被视为异端一样,在开放的年代,对外来文化的反省也很容易被斥为固执和保守,其实这正是历史上那特殊的十年给国人带来的一种很不健康的思维定势”[4]。所以,在这样的非理性状态下,我们对于中国的课程难以进行全面公正的看待。面对现代世界和其中发生的各种迅速变化向课程体系提出的日益增多的要求,我们应以理智和审慎的态度对待现代化和传统之间的平衡。

1.现代化在课程中的重要性。首先,在开放的大文化背景下,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一元与多元、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人类文化从相对一元走向相对多元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越是保守越是要落后。实际上,也只有在与其它文化的碰撞中,我们的课程文化才能激荡出活力,才能从其它文化中吸取更多的养分[5]。因此,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课程需对现代世界问题和其它民族、地区和国家的优秀文化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如果一概采取排斥的态度,实际上是封闭和保守。这种做法只能导致课程陈旧、单一、不适应文化变迁的客观要求。

其次,在目前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学生要适应变化符合国际化的要求,就要养成对不同群体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感受性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宽容性。学生只有在开放的文化群体中学习和实践才能跨越族群文化的界限,适应多元文化与现代化接轨[6]。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重视传统。一方面,课程改革指向现代化与重视传统从来就不构成矛盾,它们可以和谐地统一于社会进步和课程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因为课程本身就肩负着文化更新与文化继承的双重使命,任何一种使命的缺失,都是一种对课程文化使命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另一方面,课程改革需要充分意识到传统对于改革的制衡作用,避免出现偏离传统过远,而出现难以推行的情况[7]。任何国家的课程体系与模式的产生,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人文背景,不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任何课程都应该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才最能适应于学生与教师,因为师生是本土文化基因的携带者。同时,也只有在本土文化的特定土壤中,本土化的民族课程才能获得自身的生长与发展,反过来也在相当程度上支撑与促进本土文化的螺旋上升。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传统的途径

1.要从思想认识上确立教育民族化、本土化意识。要认识到教育民族化、本土化并非就是固步自封,排斥國际化、全球化,而是在教育多元化、多样化思想指导下,更加突出民族特色与文化个性。“任何社会都是本土社会,都有着自己形成和发展的独特历史,因此,任何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也只能是指学校与某一具体的本土社会的关系,而不可能是与一个抽象的一般社会的关系,任何社会建立学校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那个本土社会能够延续,而不是为了保证某一抽象的一般社会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基本职能也就是要传递某一本土社会经年累月所积累起来的知识,以便使青少年一代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种知识,成为本土社会的建设者”[8]。因此,学校的教育职能首先是要保存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2.整个课程改革纲要的总体精神要体现重视传统。重视传统并不局限在某一门课程标准上。作为一个需要贯穿始终的整体目标,单独通过某个或者几个科目是难以充分达成的,而应在整个课程改革纲要中给出一个突出重视传统这一点。在后继的课程改革纲要的各种修订工作中,也应突出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比重,使之与现代化这个主题一样,以一种鲜明而强烈的态势彰显在整个课程改革的基本氛围中,而不是一种居于次席的、或有或无的感觉。

3.要从课程实践上体现重视传统。要在课程内容与教学上切实加强本土知识尤其是优秀文化传统的编撰与传授。仅仅依靠在课程纲要、标准等文本上体现出对传统的重视并不能取代课程实践的工作。课程文本仅仅起到了一个导向作用,关键还在于学校教育的课程实践。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应充分意识到传统和创新、继承和改革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这应当作为课程评估的一个重要考察指标。同时,包括专家、学者以及决策者在内,不仅要深入学习我国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还要深入社会生活实际,从实际教育活动中发掘教育科学本土化的活的生长点,将国外的先进理念、举措切实与国内的实际结合起来,而不是简单地移植过来。

参考文献:

[1]汪霞.从文化的变迁看课程的改革与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1999,(3).

[2]容中逵,刘要悟.民族化、本土化还是国际化、全球化——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参照系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5,(7).

[3]刘复兴.教育政策活动中的价值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4]马维娜.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合理性追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1,(4).

[5]张晓东.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4,(8).

[6]郑新蓉.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课程与教材建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2).

[7]张胤.缺失与反思——现代化课程改革下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之继承与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03,(18).

[8]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8).

作者简介:

骆仲冕,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