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2018-12-27向如利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就业能力 提升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使毕业生充分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和谐至关重要,同时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专业设置陈旧
一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没有及时随时代的发展而调整变更,未经过实际的企业调研,未深入了解企业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甚至盲目地模仿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另外,一些高职院校没有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看到社会上需求较高的专业便趋之若鹜,惘然不顾本校的师资力量和各项软硬件条件。导致学生在毕业就业时感到素手无策,毕业生感叹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和岗位,招聘企业又感叹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致使供需双方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
(二)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多,出现了大专毕业生与本科、研究生同时竞争同一岗位的情况,而且本科、研究生对工资、福利等要求也不比专科生高出许多,必然导致企业在引进人才时,更倾向于“优中选优、良中选良”。另外,企业从自身需要出发,也要不断的为自身的发展储备和培养人才,在进行人员招聘时也非常看重求职者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个性等软实力。大专生在高中学习期间,就被标签为“劣等生”,在大学的学习实践时间也比本科生少。因此,专科毕业生在求职时毫无优势可言。
(三)毕业生对就业认识存在偏差
一些高职学生在整个求学期间缺乏人生规划,没有理性分析就业市场,缺乏必要的自我认知。部分大专毕业生及其家长把目光集中在党政机关、大城市、央企、国企、知名企业等,片面地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较好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对于中小城市、边远穷地区、中小企业等,毕业生则不愿意去,更多的以个人意愿为出发点去挑选工作岗位,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宁可在家啃老,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意经历漫长的积累过程。
(四)学校缺乏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大都成立了就业指导部门,专业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指导,但仍然存在着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不够系统、学生就业指导只是就业部门的事情、缺乏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和回访等。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无法对学生的就业给予个性化咨询与指导,必然导致就业指导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不够紧密,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就会深感迷惘。
二、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探讨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把握高职教育“应用性”的特点,抓好自身定位,找准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确定与自身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发展方向,根据知识和技术的变化来不断调整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专业的设置。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保障。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教、学、演、议、讲等方法融合在一起。在社会实训实习中,制定具体的任务目标、担任具体的工作岗位,加强平时的管理和考核考试。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社团等将文化宣传、道德修养、价值观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等模块融合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教师教授、学生自学、社会实习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深化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要求中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加大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方面的投入,积极通过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实现专业与教学的无缝对接,企业和学校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另外,学校可以与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企业人员每学期到订单班讲授一定数量的课程,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中,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同时,达到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受益的结果。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企业家校园行、专题讲座等形式,不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岗位体验、工学交替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知,促进学生善于思考,促进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加强学生职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机制
第一,加大就业指导老师建设。高职院校应增加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数量,加大就业指导老师的培训,做到既能随时掌握就业形势变化以及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又能做好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和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并加强这类老师的激励考核机制。第二,实现学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从学生入学到走上工作岗位,学校要根据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心态、家庭情况、个人愿望等,科学地制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进行就业指导和培养。第三,全员参与。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能力培养,不仅仅是授课老师、辅导员、就业指导老师的工作,更应该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任务和责任。通过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四)学生应注重培养职业软技能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丰富自己的视野和内涵,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各类技能大赛、社会兼职等,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自身就业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同时,要着眼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打造正确的就业观念,确保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建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0.
[2]张国华.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王李,張彦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2).
作者简介
向如利(1983—),男,湖北孝感人,硕士,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