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初步探究
2018-12-27朱艳春
朱艳春
摘 要:有效对话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手段。有效对话的基本内涵是双方互动,递进深入规律揭示,知识贯通。有效对话的内容来源是围绕教材的知识重难点,围绕学生的知识疑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开展对话、在主题任务中开展对话、在自主学习中开展对话,使学生数学能力在对话中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对话;对话基本内涵;对话内容来源;对话策略
审视当前整个的教学趋势,越来越多的教师推崇让学生在课堂上享有更多学习自主权,怎么学、如何学,这些原本都是由教师来组织安排的教学任务,现在也逐渐开始吸收并融入学生的意见心声,其目的在于设计出更贴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形式。在这一背景下,对话教学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一、有效对话的基本内涵
1. 双方互动,递进深入
对话的双方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可以是两人对话、一人与多人对话、多人与多人对话等,而其基本的要求是双方之间要你来我往,承接上下地进行互动,并且在多轮问答中,距离知识的内核越来越近,而不是始终停留在知识的外围。
2. 规律揭示,知识贯通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有规律的,数学自不例外,比如数据运算中的规律,图形变化中的规律等。有效的对话既能够将暗含在这些表面数学现象中的规律抓出来,又能够将每个个体的数学现象间相关的联系抓出来,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将点滴的数学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每一次对话中都有所收获,而不是单纯地答疑解惑。
二、有效对话的内容来源
1. 围绕教材的知识重难点
对话教学策略中的对话内容,首先是瞄准的教材中的知识重难点,而不是全部内容。以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这节课的基本内容是认识负数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其重难点在于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即在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会看到教材列举了包括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问题作为例子。所以,教师在设计对话时要把内容聚焦到负数的应用上。抓住知识重难点来设计对话,一方面,有利于区分知识的轻重程度、难易程度,给学生以学习注意力的暗示与提醒;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对话只是课堂的一种形式与元素,而不是全部,整堂课都用来对话也不符合实际),让对话教学能够自然地融入教师的整体教学安排之中。
2. 围绕学生的知识疑惑点
有效对话的第二种内容来源便是学生的知识疑惑点。以五年级下册《圆》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直径、半径这几个变量的公式关系时表现良好,但是具体到应用题时,部分学生还是不能迅速地抓住这几对关系来灵活地计算出所需要的变量,这就暴露出学生在解题策略多样性上的不足。部分学生还不能将周长已知等同于直径可知或半径可知,因此,教师在设计对话时可以围绕三者的相互关系来进行。总的来讲,围绕学生的知识疑惑点来设计对话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扫除盲点,拨开云雾,更好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策略
1. 在情景教学中开展对话
有效的对话应当是自然生成的,而不是僵化地插入或者提出,因此,教师在小学课堂上应用对话教学策略时,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情境中自然地开启话题。以五年级上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先抛出话题:大家现在用的文具,如铅笔、橡皮擦、铅笔盒、尺子等,都是谁买给你们的呢?学生纷纷作答,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爷爷奶奶,有的说是亲戚长辈等。教师接着问:“那如果同学们自己去文具店挑选的话,能在结账时顺利付款吗?”这时候全班谁也不敢轻易说出“敢”这个字,教师接着鼓励说:“那我们来模拟一下好不好,老师给出文具的价格,同学们来帮忙计算一下。”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师:铅笔一支0.8元,如果买两支要多少钱呢?
生1:0.8+0.8=1.6元,要1.6元!
师:很好!继续,如果买了两支铅笔后,还要再买一块0.5元的橡皮擦,那是多少钱呢?
生2:1.6+0.5=2.1元,要2.1元。
师:非常棒!付钱时,我拿出了2.5元给收银员,收银员应该还多少钱呢?
生3:2.5-2.1=0.4,还0.4元!
师:非常好!这三次简单的运算,同学们都回答正确了,有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算出來的吗?
生4:和整数运算一样,就是多个了小数点。
生5:我把它们写在草稿纸上,竖着对齐,小数点对齐后,再对齐个位,然后对齐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最后计算。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将求解的方式都分享出来,教师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与疑问,自然地把小数加减运算的相关公式与技巧灵活地贯穿于整堂课之中。
2. 在主题任务中开展对话
有效对话是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展开的,有明确的导引方向,因此,教师在应用对话教学策略时还可以在主题任务中去开展对话。以五年级下册的《折线统计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对某几类数据进行搜集、统计,并绘制出对应的统计图。比如,班级内学生的身高,近一个月来的气温,最近一次单元或课堂考试的分数情况,体育课上学生们的跳远情况等。在主题任务中去实践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比如,在绘制出身高折线图后,教师可以据此提问:“从身高折线图上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生1:XX同学最高,XX同学最矮,大部分同学是XX。
生2:我们班学生的身高差异较大(或较小,或较为平均)。
生3:班级内最高的学生与最矮的学生身高差距较大(或较小)。
……
当围绕着学生所绘制的每一张折线图的问题都借助对话被逐一解答后,教师就应当由个性拓展至共性,围绕“折线图”这个本体来提问,比如——
师:折线图一般适用于哪些情况?
生4:着重看数据反映出的趋势,比如较为稳定地向上、较为稳定地向下、较不稳定的波动。
生5:可以用于两组或三组等组数比较少的数据的对比,比如男生、女生的身高对比。
师:绘制折线图要注意什么?
生6:每個数据点都要准确。
生7:最后要用线段把数据点按顺序连接起来。
生8:纵轴上要标明单位和数量。
生9:横轴要写项目名称。
……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比如当学生提出纵轴的注意事项后,教师可以追问横轴的注意事项。不难看出,借助主题任务的完成过程来开展对话,能够让对话的内容更具体、更深入、更贴合数学问题,由此也极大地提高了对话的有效性与价值。
3. 在自主学习中开展对话
本文开篇分析到,有效的对话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来燃起他们相互对话的兴趣。以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后先自学,然后生成一份学习报告,在班上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学生彼此就各自的成果进行关联探讨。比如——
生1:我看长方体时,只能看到1面。
生2:不对不对,我能看到2面。
生3:你们都错了,我能看到3面。
师:大家说得都对,又都不对,都对是因为我们的确能看到长方体的1面、2面、3面,都不对是因为这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取决于我们以怎样的角度去看长方体,长方体以怎样的方式被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示范不同摆放方式呈现的不同面数)
生4:长方体中,虽然前面和后面,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这两两之间大小都是一样的,但是画长方体时不能将每一面都化成一样大小。
生5:这是什么原因呢?那该如何画呢?
生6:比如……(示范科学的画法)
师:大家发现其中的奥秘没有?把我们肉眼能看到的一面画出来,和它实际的形状相比,差别在哪里呢?
……
不难看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自由对话与讨论时,教师扮演的是一个点拨的角色。尤其是当学生在讨论中出现歧义或者难以理解时,教师就要及时地进行宣导与讲解。这是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自然交融、相互渗透的一种表现。
对话教学策略中的“对话”,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简单的提问与回答,更不是寻常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的无意识交流,它始终围绕并紧扣着教材的知识重难点与学生的知识疑惑点,始终秉承着双方互动与知识贯通的内涵。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分析能力、假设尝试能力的学科,当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向教师学习,来与同学交流时,其思维的流动性就会更加顺畅。由此,学生的数学能力也能够在不断碰撞出的火花中得到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