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环境下发挥思政课舆论引导作用的路径分析

2018-12-27操菊华康存辉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思政课媒体融合

操菊华 康存辉

摘要:发挥思政课的舆论引导作用,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重要依托,更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当前,思政课在舆论引导中存在主动性不强、说服力不足以及新媒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思政课须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的紧迫性,积极做出应对:坚持“举旗引导”,强化舆论工作的导向性;促进文化认同,增强舆论引导的自信力;确立“互联网+”思维,强化舆论引导的融合性;运用大数据方法,增强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引入分众化、差异化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精准度。

关键词:媒体融合;思政课;舆论引导;文化自信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2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5-0101-05

舆论是民情、民意的集中表达,常被视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舆论是影响思想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舆论生态发生着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依托。总书记的讲话为发挥思政课的舆论引导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发挥思政课舆论引导作用的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正处于加速发展、裂变发展的态势。传统媒体则经历着艰难的凤凰涅槃般的嬗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激烈碰撞、竞争较量,深刻地改变着原有的传播方式、传媒格局和舆论生态。而媒体的发展变迁势必对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带来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导向功能。发挥思政课的舆论引导作用,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重要依托,更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发挥思政课舆论引导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主流舆论的认同,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强化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

1.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主流舆论的认同

当前我国社会舆论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态势。从国内舆论环境来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进一步重组,利益主体日益分化、差异化,随之而来的是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分散化和自我化。特別是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多元舆论声音更是借助新媒体平台而得以广泛传播,形成汪洋大海般的舆论潮流。这些多元化的舆论声音与主流舆论激烈碰撞,在各类舆论平台上展开全面较量。从国际舆论环境来看,当前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正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软实力”竞争也愈加激烈,舆论场中围绕话语权的博弈近乎白热化。“尽管近年来我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2]复杂的国际舆论与我国主流舆论在话语权、影响力、传播力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国内舆论的走向。

作为社会舆论的“易感人群”,大学生思维活跃,反应快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能迅速感知舆论风向,因而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多元舆论声音的影响。作为高校主流舆论传播的主阵地,思政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舆论形势进行深入剖析,能有效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舆论的基本问题,即为什么会出现多样化的舆论声音、这些舆论代表着怎样的利益诉求、折射出怎样的思想观念,使大学生把握各种各样社会舆论的实质,引导大学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认清舆论形势,主动向社会主流舆论汇聚,自觉增强对社会主流舆论的认同。

2.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总书记的讲话要求思政课与时俱进,在变化的形势中主动引导,顺势而为,取得实效。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处在一个转折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思政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有到,是因为内容不适应学生的需要。[4]陈部长的讲话也进一步强调了思政课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因势利导。

思政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水平的主阵地。思政课的魅力来自于对现实的深切关注,来自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说服力。因此,思政课教学绝不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清谈,不能是泛泛而谈、大而化之的说教,而是要“风声雨声事事关心”,紧跟形势发展变化,在“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教育引导。思政课通过对舆论形势的精准解读,引导学生在瞬息万变的舆论形势中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学会坚守,从而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顺势而为。在“活现实”中加强舆论引导,才能真正彰显思政课的魅力,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有助于强化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给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正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大学生人才的必然选择。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主要依托,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引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着全新的媒体格局和复杂的舆论生态,是在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际、线上与线下等多个舆论场中存在的。不同的舆论声音、多样化的舆论思潮相互激荡,激烈碰撞,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对其价值选择设置了重重考验。说到底,舆论总体上反映着人们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不同的声音是不同价值取向的反映。大力加强舆论引导,激发正面舆论的导向作用,反对负面舆论的消极影响,这是思政课加强价值引领的必然要求。当前思政课教学需要主动适应新的舆论形势,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平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认清社会舆论的思想实质,把握舆论形势,形成正确的舆论观、形势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站稳舆论立场,发出正确声音。

二、媒体融合环境下思政课在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舆论是大众对时局和公共事件的评价意见,属于意识范畴,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舆论引导,即引导舆论,就是引导大众舆论向社会主流舆论的汇聚与认同。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来看,思政课的舆论引导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在引导的主动性、说服力以及发挥新媒体引导作用等方面均存在不足,这是亟待改进的地方。

1.固守“鸵鸟思维”,舆论引导的主动性不足

舆论态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其风向会不断演化发展,甚至剧情“反转”。“快”是舆论引导的第一原则。舆论引导主体要在第一时间捕捉舆论舆情,及时澄清事实,主动发声,最大程度地消除大众非理性声音,引导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但在思政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固守“鸵鸟思维”,在热点舆论事件中反应滞后,他们或犹豫观望,或等闲视之,或刻意回避,以至于错失了“第一时间的有效掌控”,当学生无法从思政课主渠道得到及时的消息回应时,就只能通过其它的舆论渠道特别是新媒体渠道去获取信息,这样一来,各种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似是而非的错误言论、非理性表达就会满天飞,舆论表达陷入无序状态,这时再去做后知后觉的补救导致的就只能是被动与乏力。

2.畏难复杂舆论局面,舆论引导的说服力不足

当前社会舆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显性化。大众对同一舆论事件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有时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辨别与判断能力,他们有的盲目跟风,有的莫衷一是,有的左摇右摆,有的照单全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思政课教师对复杂舆论局面有畏难情绪,不太善于同形形色色的舆论观点展开辩论,常常“有理说不清”。一些教师讲正面观点多,对反面的观点剖析少,批判不足;一些教師善于分析宏观现象,却较少从细节之处去充分论证;一些教师喜欢讲深奥的理论,联系鲜活的现实比较少,等等。这就直接影响到舆论引导的说服力问题。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既要有允许不同声音同台较量的胆气,更要有去伪存真、为真理辩护的能力。

3.囿于传统媒体思维,新媒体的引导作用发挥不足

当前,传媒媒体与新媒体加速融合、一体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传播方式、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的舆论引导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遇到一些新问题。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是,“机不离手”已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学生对于舆论事件的分析都潜移默化地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为适应新的舆论环境,近些年来思政课加大了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拥抱新媒体,利用新媒体主动发声,引导学生的舆论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一,新媒体内容未能体现差异性。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都建立了专题网站,有课程微信、有慕课等,但一些新媒体平台上推送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传统媒体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相加,是线下内容的复制,真正有创新的内容较少。并且这些内容也未能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分类分层传播,精准度不高。其二,教师在新媒体平台的活跃度不高。现在很多教师都开通了微博、微信和QQ,但一些老师在其中的活跃度并不高。其三,思政课教师中意见领袖尚未能形成群体效应,一些教师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有的教师在学生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能有效引导学生正确发声,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川教师,他的《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微信文章就得到广大学生粉丝的力捧,短短几天就达到10万+的阅读量。[6]而更多的教师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影响力。

三、媒体融合环境下发挥思政课舆论引导作用的路径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下,思政课的舆论引导工作须立足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坚持“举旗引导”,强化舆论工作的导向性;促进文化认同,增强舆论引导的自信力;确立“互联网+”思维,强化舆论引导的融合性;运用大数据方法,增强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引入分众化、差异化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精准度。

1.坚持“举旗引导”,强化舆论工作的导向性

坚持“举旗引导”,强化导向性,是发挥思政课舆论引导作用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承担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7]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思政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的正确方向,提升话语权,特别是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做到不退缩,不回避,不迁就、不迎合。

思政课是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必须始终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的一致,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比如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在南海问题上,要向学生讲清楚南海问题的形成与实质,引导学生坚决捍卫我国对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向学生讲清楚何为“萨德”反导系统、美韩部署这一系统的真实目的以及部署行动对我国安全局势的重大影响,引导学生认同我国坚决反对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立场;在两岸关系上,既要引导学生分析中美关系的发展对两岸关系的复杂影响,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台湾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内政问题,要坚决反对外部势力的干涉,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尽最大努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2.促进文化认同,增强舆论引导的自信力

促进文化认同,增强自信力,是发挥思政课舆论引导作用的内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8]。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9]。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体现为人民大众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依恋和价值认同。我们的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根基,其底气来自于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来自于峥嵘岁月的红色革命文化,更来自于鲜活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文化自信是我们应对现实境遇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内生动力。

在当前的舆论生态中,既有积极健康的主流声音,也有形形色色非理性、甚至错误的言论大行其道,一些低俗、庸俗、恶俗的话语充斥于各种场合,狭隘化、粗鄙化、片面化等心理倾向包裹在一些人的论调之中。这些非主流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自卑的心理在作怪,是文化认同的不足。正是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一些人在舆论立场的选择中缺乏底气,模棱两可,随风摇摆。面对复杂的舆论生态,思政课教师要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警醒意识,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十足的底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文化认同和鲜明的舆论立场。思政课教师如果自身底气不足、缺乏文化自信,其言论必定难以服人。同时要向学生大力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等诸多维度向学生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文化的信心从何而来,讲清楚文化自信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认同,增强价值观自信,增强文化鉴别能力,做出正确的舆论选择。

3.确立“互联网+”思维,强化舆论引导的融合性

确立“互联网+”思维,强化融合性,是发挥思政课舆论引导作用的战略选择。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重大部署。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舆论引导工作要敢于打破原有封闭、孤立、各自为阵的惯性思维,把分散的资源有机连接起来,实现要素的跨界融合,搭建全新的生态链,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互联网+”思维旨在促进互联网环境下技术、思维、资源的有机融合,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说到底,“互联网+”是一种开放、跨界、融合的战略思维,能促进原本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有效对接,并且最大程度地进行资源整合,融合发展,创新转化,创造出新的更大价值。“互联网+”思维为舆论引导提供了新的思维借鉴。

思政课要科学把握“互联网+”思维的实质,打通三个层面的资源孤岛,实现舆论引导的大融合。其一,促进五门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积极探索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与传统课堂的融合机制,实现舆论引导的全覆盖,筑牢舆论引导中最核心、最基础、最关键的基石层。其二,促进校内各育人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舆论引导,构建起“大思政”模式下协同联动的舆论引导机制。其三,促进校内与校外舆论引导资源的大融合大聚合,促进各教育力量同向同行,形成社会舆论的良好生态。

4.运用大数据方法,增强舆论引导的主动性

大数据时代要“深挖数据”,预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未雨绸缪。[10]运用大数据方法,增强主动性,是发挥思政课舆论引导作用的时效保障。舆论引导的前提是对舆论信息的充分挖掘与综合研判。信息掌握不全、不对称,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的关联性把握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到舆论引导的效果。若能对海量舆论信息进行总体驾驭、综合分析、预测评估,则舆论引导的主动性无疑会得到提升。可见,大数据方法为舆论引导提供了时效保障。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的著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阐述了大数据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巨大价值。在大数据时代,共享数据,寻找关联,成为信息处理与预测的关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必非得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让数据自己‘发声。” [11]

思政课可运用大数据方法打破不同数据源之间的隔阂,把校内学生舆论与社会舆论数据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信息关联、信息共享,对跨领域的舆论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学生舆论的现状分析与发展预测。具体过程是:其一,建立学生舆论大数据库,同时也整合跨界数据,充分挖掘出有效数据信息;其二,深度分析各类数据信息,找寻不同舆论背后相关联的信息、因素、条件等,对学生舆论形势形成基本判断;其三,完成学生舆论發展现状的概率描述,对舆论发展态势做出预测与评估;其四,根据预测与评估,思政课做好引导预案,实现主动引导,提前引导。总之,采用“大数据+舆论引导”的模式,思政课可有效避免被动等待的工作状况,避免权威发布落后于学生舆论,做到“快学生一步”,增强思政课对学生舆论的引导力。

5.引入分众化、差异化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精准度

引入分众化、差异化理论,提高精准度,是发挥思政课舆论引导作用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12]习总书记把分众化与差异化理论引入了舆论引导领域,强调通过分众化与差异化的传播方式,实现信息的个性化推送,切实提高舆论引导的精准度。这为做好当前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激烈竞争、融合共生的背景下,舆论引导的效果最终取决于用户的关注与认可。而用户不是抽象的个体,而是鲜活的个体,是生活于具体实践中的个体,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区域、不同学历的用户,其阅读习惯、信息诉求、价值认同等都是千差万别的。引导主体既要对受众进行分众化传播,又要将内容进行差异化推送,才能使舆论引导精准发力,百发百中。因此,引入分众化、差异化理论,正是顺应了媒体融合的时代要求。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下,思政课要赢得足够的注意力和影响力,就必须改变大水漫灌的传播方式,改变一刀切、一锅烩的粗放型做法,主动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舆论诉求,从内容上为其推送“私人订制”的舆论信息,从形式上适应学生“碎片化阅读”、“图像化阅读”、“立体化阅读”等阅读习惯,做到精准滴灌,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总之,采用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方式有助于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有助于提升舆论引导的精准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张志洲.切实改变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格局[N].人民日报,2016-09-20(7).

[3][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陈宝生.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处在一个转折阶段[EB/OL].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7-03/12/content_40446416.htm.

[6]高校思政课的“南航徐川”样本:他为什么走红?[EB/OL].http://news.cctv.com/2016/05/23/ARTIiTtzU7eppnYej2bRBj6X160523.shtml.

[7][12]習近平强调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光明日报,2016-02-20(1).

[8][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10]王海稳,汪佳佳.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145.

[1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67.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思政课媒体融合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