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审美向度
2018-12-27庞桂甲刘建军
庞桂甲 刘建军
摘要:价值观的树立要经历一个由价值认同到稳定的价值观形成,再到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理想树立的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审美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今社会,现代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形成,再加上西方消极审美文化的侵蚀,甚而导致审美价值观的扭曲、审美能力的弱化,给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挑战。因此,核心价值观培育应该着眼情感教育,通过审美认同与理性认同的统一促进价值认同;着眼价值教育,通过审美价值与人生价值的统一引导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着眼理想教育,通过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统一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理想。这样,才能把审美与核心价值观培育辩证地统一起来,通过审美积极促进核心价值观培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构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审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07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5-0033-06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审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在2014年10月15日召開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习总书记的讲话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中国人受现代审美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不重视现代生活条件下教育对象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现代特征,尤其是现代审美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因此,在现代社会,深入分析审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探索审美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审美语境对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的现实挑战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问题,他指出,当前我国社会“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2]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一些人出现了核心价值的缺失,而核心价值的缺失导致人们的心理判断和行为选择失去了标准,产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困惑和焦虑,影响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和谐。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也导致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给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深刻的负面影响,如现代人审美价值观扭曲、审美能力的弱化和西方审美文化的侵袭,这些都给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现实挑战。
第一,审美价值观扭曲,给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难度。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环境和审美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人们的审美感官造成了深度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会出现市场价值压倒艺术价值的现象,导致审美价值观扭曲。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复制品泛滥,大量低俗审美产品扭曲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一些文艺作品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中深刻地指出:一些文艺作品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把低俗当作通俗,把欲望当作希望,片面追求感官欲望的刺激,这“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3]这些低俗文艺作品泛滥的后果是人们审美感知能力的扭曲和麻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选择,歪曲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也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伤害。审美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中最具泛化色彩的部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之,当代审美文化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审美自由,另一方面,人性的丰富与充实并未随着审美自由的高扬而得到实现。“大众的价值心理、审美行为不断趋时趋新难以上升到健康的理性精神方面,出现了审美趣味庸俗化、审美理想空虚花、审美追求迷惘化。”[4]进而导致主体意识的沦丧或自我的迷失,给个体价值的引导和社会价值的构建带来严峻挑战。
因此,审美价值观的扭曲给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带来了难度。审美价值观扭曲的后果是现代人难以唤起情感上的审美之维,其在更深层次上导致人们情感中的德性之维的动摇。习总书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5],“经济效益要服从市场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6]。
第二,审美能力弱化,给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阻力。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复制品泛滥,造成了人们的审美泛化和廉价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中深刻地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7]审美的泛化和廉价化有社会进步的一面,它使得审美突破了小众的精英人士,走向了大众。但是被大量商业广告和商品包装裹挟的现代审美文化,无形中也造成了现代人审美能力的弱化,体现为人们审美感知能力的衰退、审美创造能力的缺失、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降低,等等。审美能力的退化给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带来了阻力。
对于审美能力弱化的人而言,“尽管别人会因为看到落日而感动,但他们自己对此却相对冷漠;而且其他人可能会认为大海是庄严的、令人敬畏的,但他们自己站在海边的岩石上,却一点感觉也没有”[8]。这不仅是美学意义上崇高感的匮乏,而且体现了现代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疏远和陌生。同样是行走在蛮荒的沙漠中,当唐代人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诗句时,而现代人只能看到满眼的沙子,这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学修养的差距,而且是人的审美能力的差距,背后的根源是现代人对自然的疏远和陌生。人们对自然共情能力的匮乏也会导致对他人共情能力的缺失,从根本上说导致人情感能力的衰退。而缺乏情感的支撑和情感的共鸣,作为社会最大共识的核心价值观难以得到普遍认同。马斯洛曾说过:“我怎么能使你听出美来呢?这是教育中更重要的问题。”[9]审美感知能力扭曲和麻痹,让人丧失了共情的能力,价值观教育效果自然也要大打折扣。
第三,西方审美文化的侵蚀,也给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挑战。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审美文化生产中,西方国家把自己的文化观、价值观、意识形态倾销到全世界,西方的审美文化也开始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美国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方式用其光怪陆离、充满视觉冲击的形象,煽情和鼓动的感性,撩拨着中国人的潜伏着的种种欲望。”[10]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审美文化并不甘于做一个静静的看客,传播西方价值观、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其目的。在其海量的审美文化产品中,裹挟着它们自己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于西方审美文化在中国青少年中有一定影响,其价值观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而影响着他们的价值选择和现实行为。因此,在西方审美文化的强势侵袭中,如何更好地培育和弘扬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强调不能用西方标准“剪裁中国人的审美”,而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11]。习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继承中华美学精神,创造出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经典作品,构建自己的、能够承载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审美文化,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审美文化土壤和载体。
总之,现代社会,审美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的审美维度,造成了现代人审美价值观的扭曲、审美能力的弱化,同时西方审美文化也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选择,这些都给我们的核心价值觀培育带来了挑战。然而,现代生活在给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全新挑战的同时,也重塑了价值观教育与审美的关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审美深度融合提供了时代契机。因为这些挑战同时也说明,现代人的审美之维与价值之维已经深度关联,审美意识与思想道德意识已经深度融合。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经历一个由价值认同到稳定的价值观形成,再到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理想树立的发展阶段。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审美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青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对象,青年也是当代审美文化中最活跃的主体。习总书记认为:“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12]这更加凸显了文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作用。总之,核心价值观培育可以通过作用于现代人的审美之维来实现价值之维的完善,通过情感教育、价值教育和理想教育,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转化为自身完美的追求,从而树立人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理想。
二、着眼情感教育,通过审美认同与理性认同的统一实现价值认同
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要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价值认同是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价值理想的基本前提。然而价值认同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想将理论认识和道德要求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在信念和实际行为,需要情感认同的桥梁。审美认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作出的肯定性评价,它蕴含着人们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认同。这样,审美认同就得以沟通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在价值认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通过审美的情感教育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人们的综合性情感,实现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第一,价值认同是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的统一。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和科学信仰的生成一方面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又是人类感性和情感认可的结果。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3]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离不开理性的认同和情感的认同。杨国荣指出:“对德行的模仿,总是以情感上认同、接受这种德行为前提,而德行为人所认同,则又与它本身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相联系。”[14]过去的价值观教育偏重理论话语,较为忽视情感熏陶,离开了情感的认同,理论话语的效果是很难保证的。理论性的教育固然十分重要,但也有机械性和强制性的特点,相对缺乏生动性和丰富性,社会大众的理论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仅仅重视理论教育,也难以提高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仁言”指的是理论话语,“仁声”指的是基于情感教育的艺术话语,孟子认为理论话语不如艺术话语那样深入人的心灵。先哲孟子正是有见于理论话语的局限性,而重视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核心价值观培育要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情感世界的共鸣点。
第二,审美认同能够有效地促进理性认同向情感认同转化。审美认同具有天然的情感基质,在促进受教育者实现从理性认知到价值认同中具有独特优势。审美活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活动,在审美过程中情感得到自由的释放,通过移情作用,实现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情感在审美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可能有无情感的审美。同时,审美活动的情感体验伴随着强烈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可以有效化解教育对象的认知阻力,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杨国荣精辟地论述了审美认同在价值认同和道德实践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说:“人格与行为之‘美引发情感的认同,情感的认同则进而构成了道德实践的动力。”[15]审美认同在促进理性认同向情感认同的转化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审美认同搭建了情感认同与理性认同的桥梁。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充分重视审美认同在沟通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中的桥梁作用,通过塑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栩栩如生的审美形象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我们在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候要注重审美情境的营造,通过理论话语和审美情境两种教育方式的统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受教育者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的统一,审美认同和理性认同的统一。
第三,审美认同能够沟通个体感性认识和社会普遍认同。核心价值观带有社会普遍性,反映社会的共同心声,但并不等于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诉求。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个体受到自身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关系制约,在价值诉求上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强调带有社会普遍性的价值观念,而不认真对待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诉求、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是难以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的。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性判断力,是个体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是个体感知与社会普遍认同的统一,因此审美判断往往引起共鸣的效果。斯托洛维奇认为,审美关系“用看不见的,然而是最紧密的纽带把个人和社会联结起来”,“人通过审美价值也加入到道德关系、政治关系和其他所有社会关系中,同时不失却自己个性的独立自主感,并体验到精神享受,这意味着人不是表面地而是深入持久和切实地加入到这些关系中”[16]。这种情感共鸣能够将大众的心灵联系到一起。人们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了情感共鸣,进而实现了对道德的理性认同。审美不仅面向人的理智,而且面向人的情感之维。它能渗入到所有其他的意识形态作用手段无法涉足的人的心灵最隐蔽的角落和心理的深处。而且审美对人的心灵的影响是自然的、润物无声的,它在培养人们的价值认同时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审美的独特作用,积极利用文艺作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上,应该强调其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让人们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中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引领人们健康的审美品味和人生价值。同时,对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强调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艺术作品的艺术规律和审美规律,恰恰相反,其思想性要通过艺术规律和审美规律体现出来,没有艺术性和审美性,思想性也体现不出价值。
三、着眼价值教育,通过审美价值与人生价值的统一引导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审美价值是审美创造美追求的目标,它决定事物对人的审美意义,制约人的审美态度,人又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实践、认识和发展事物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人在审美创造中发现和创造的,只有当事物在人的实践中被“人化”,具有了社会的内容,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使人从对象中直观自身,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提升人的价值尊严,事物才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重视审美在价值观构建中的作用,通过审美价值和人生价值的统一,把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转化为对自身完美的追求,促进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第一,审美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具有内在统一性。审美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的一部分,体现出人们对审美“应然”或“理想”状态的追求。一方面,人生价值观对审美价值观具有制约作用。一般而言,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的人一般也具有较强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陷入庸俗的人生观的人其审美需要往往流于感官娱乐的层面,缺乏高雅的审美能力。康德认为人的道德感和崇高感是相通的,他说:“事实上,若是没有道德诸观念的演进发展,那么,我们受过文化陶冶的人所成为崇高的对象,对于粗陋的人只显得可怖。”[18]康德认为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人就没有崇高感,是片面的,但是他却正确地揭示了人生价值观对审美价值观的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审美价值观对人生价值观也具有构建作用。人生价值观是一个复杂和完整的体系,由包括人的审美价值观在内的各种价值取向有机组合而成。审美价值观在人的整个价值观体系居于核心和枢纽的地位,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各种判断评价、心理需求和行为倾向。因此,健康的审美价值观也会促进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注重审美崇高与德性崇高的相通性,通过审美崇高来涵养德性崇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认识到审美在促进向上向善的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他强调:“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1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曾明确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注重摹写和彰显“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正是看到了崇高审美在涵养人的德性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通过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心,以审美崇高来涵养德性崇高,实现审美价值与人生价值的统一,激发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审美价值观对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具有引导作用。审美价值的本质在于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的统一,审美判断和行为倾向的统一。审美价值观对现实现象兼具评价和改造双重功能,后者指涉审美主体的实践之维。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认为:“人从现实现象那里体验美或丑、崇高或卑下、悲或喜的感情时,对它们作出自己的审美‘判决。”[20]斯托洛维奇认为,人们在审美体验中,首先对现实现象作出了自己的“审美判决”,实际上是审美判断,审美价值成为审美主体衡量现实世界的尺度;“审美判决”并不会停留在“判断”上止步不前,它会形成审美理想,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将审美理想变为现实。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通过鲜明生动的、富有思想性的故事形式,讲述精神美的人物,让人类在过去和我们今天所创造的一切道德财富进入学生的意识和心灵。这些故事使学生思想激动,迫使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掘理想美、精神美、实践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展示崇高的审美形象,将人们为美好事物的追求轉化为对自身完美的追求。
第三,审美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上具有独特优势。审美活动因其感性形象的直观性、情感的愉悦性、态度的超越性、思想的渗透性、体验的自由性,在价值观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荀子曾深刻地认识到审美活动在“化人”中的独特作用,他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荀子·乐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审美价值与人生价值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机理,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种形式的艺术形象之中,通过文艺来将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植入人们的灵魂深处。马斯洛认为在匆匆忙忙的日常生活中极容易忘记存在价值,青年人特别是如此,他建议人们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内在的事物和价值,通过“寻求实际的独处生活,或受伟大音乐的陶冶,和善良的人相处,领受自然美的影响”,使人生活在存在领域中,实现自我与价值的统一。马斯洛指出了审美在价值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高度重视审美在道德境界升华中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通过崇高审美对主体情感的激荡,激发主体的本质力量,提升人的价值境界。
四、着眼理想教育,通过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统一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理想
理想与价值、认同紧密相关,又有区别。理想是价值的最高凝练和集中表达,只有在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基础上才能形成理想,游移、不坚定的价值观难以形成明晰的理想;理想也是最高层次的认同,理想所追求的,自然是自己高度认同的。理想是价值和认同的最高凝练和集中体现。要实现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为人们的人生理想。而在这一过程中,审美理想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
第一,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具有同构性。黑格尔曾指出:“艺术的必要性是由于直接现实有缺陷。”黑格尔认为,正是由于现实的不完美才激起人们的审美理想,而这审美理想又成为人们改造现实的动力,化为人们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在审美价值观基础上形成审美理想,在人生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人生理想,审美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互相渗透意味着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互相渗透、紧密相关。审美理想帮助主体分辨现实中的审美珍品和审美价值极低的物品,指导人们追求美、反对丑。斯托洛维奇指出:“在艺术感知过程中,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艺术形象的审美规定性同我们的趣味和理想相对比。而趣味和理想本身使审美经验、审美价值的感知经验形成结晶。”[22]斯托洛维奇的这番论述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审美活动中,我们的趣味和理想帮助我们分辨审美对象的审美规定性;另一方面,这次审美活动所积淀的审美经验又进一步凝成审美趣味和理想。在审美活动中,审美理想和人生理想进一步融合,对美的事物追求与对自身完美的追求进一步融合在一起。可见,人的价值目的蕴含着人的审美理想,合乎审美理想的也是合乎人的价值目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具有同构性。
第二,审美理想对生活具有认知和评价功能。理想与价值密不可分,斯托洛维奇认为:“任何理想之所以是评价的主观标准,因为归根到底它本身是价值的反映。”[23]审美理想同样为人们评判现实事物提供了一种人的“尺度”。审美理想一旦形成,便成为对其后一切审美印象的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每一个新的审美知觉或艺术形象都会同审美理想进行校正、检查和比较。对于人们来说,什么是丑、恶,什么是美、好,只有在审美理想的衡量下才会变得明晰。苏联学者奥夫相尼科夫认为:“审美理想起着人和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的明确的现实目的、动因的作用,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成为行为及确定审美价值和意义的根据。”[24]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因此审美理想同人的道德理想、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认识到健康的审美理想的认知和评价作用,强调“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25]审美理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评判。因此,对于核心价值观培育来说,通过审美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形象,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审美理想,进而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和现实行为,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三,审美理想对人生具有引导功能。同一般的理想一样,在认知和评判的基础上,审美理想也具有引导作用。斯托洛维奇指出:“通过理想的形式不仅能反映存在着的东西,而且能反映为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应该存在的东西。”[26]一旦审美理想确立了什么是丑、恶,什么是美、好,就会引导审美主体积极地追求和创造美、好,摈弃丑、恶。审美理想的形成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是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审美理想形成就会对人们的人生理想——包括道德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具有关键性的塑造作用。审美理想对人的审美活动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制约人的审美选择和审美判断,往往作为人衡量事物美丑的最高标准。它还构成人的一种心理内驱力,推动人的审美创造美的实践,促成人的意志行为,将理想与美的规律统一起来去创造美、克服丑,從而改造世界和人自身。杨国荣认为:“作为价值领域的活动,审美理想自身包含着人的目的,合乎审美理想则相应地意味着合乎人的价值目的。”[27]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息息相关,培养健康的审美理想是世界观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使命。核心价值观培育可以利用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通过审美理想的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人生理想融为一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高度重视审美理想的引导作用,发掘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在塑造美的个性、美好社会中的审美意蕴,促进人们正确的审美理想的形成,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
结语
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要经历一个由价值认同到稳定的价值观形成,再到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理想树立的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审美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今社会,现代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形成,再加上西方消极审美文化的侵蚀,甚而导致审美价值观的扭曲、审美能力的弱化,给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挑战。因此,核心价值观培育应该着眼情感教育,通过审美认同与理性认同的统一促进价值认同;着眼价值教育,通过审美价值与人生价值的统一引导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着眼理想教育,通过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统一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掘社会生活中的理想美、精神美、实践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展示崇高的审美形象,把审美与核心价值观培育辩证地统一起来,将人们为美好事物的追求转化为对自身完美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内心世界,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2][3][5][6][7][11][12][17][19][2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3,22-23,9-10,9,20,9,26,8,11,25,23.
[4][10]黄卫星.审美价值观的传播与建构——当代美育中的对话与交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8,48-49.
[8][美]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7.
[9][美]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56.
[13]列宁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14][15][27]杨国荣.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82,182,177.
[16][20][22][23][26][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98-199,145,192,154,154.
[18][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105.
[21][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5.
[24][苏]奥夫相尼科夫.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9.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