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12-27安慧玉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即运用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资源的“现场”来开展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思想的共鸣、情感的认同,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入脑入心的作用,有效地增强思想育人的实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三融”,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三加”,在教学手段上体现“三个结合”,突出“思想性”、“政治性”的课程要求。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思想性;政治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2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5-0098-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谈到,“着眼于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就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在于注重学生三观的塑造教育,同时也明确了“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凸显它的 “思想性”“政治性”。“现场教学”的探究与实践,就是围绕“思想性”“政治性”的课程特点,力图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运用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资源的“现场”来开展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思想的共鸣、情感的认同,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入脑入心的作用,有效地增强思政课思想育人的实效。
一、现状与反思: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出“思想性”“政治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人的思想形成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积极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研究内容,以启迪思想、感化心灵,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教学目的的。因此,在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上,应当注重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的实现。
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开展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尚有不足。当前思政课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类: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一位老师,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主要运用灌输法,容易产生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二是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和国际教育资源的发展与推广,借助多媒体、网络的使用辅助教学已是一种常态。比如MOOC、SPOCs、翻转课堂、蓝墨云班课的推广与流行,深受大家喜爱。但是这些现代化技术或“互联网+”的教学模式,针对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政治性”教学目标,还存在不足。比如MOOC教学,它阻碍个性化教学,缺乏师生面对面交流。受课堂人数的制约,都是大课堂,人数百人左右,难于兼顾所有学生,开展互动教学,因材施教无法实现,交流答疑没有那么即时,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密切师生关系较难实现。思想的教育,是离不开心灵沟通的,“亲其师,信其道”,任何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都不能替代人与人的面对面沟通,不能替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传身教。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师长的时候,才会更主动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接受师长的教诲,秉承师长的高尚人格。此外,MOOC对学生自主能力和自觉性要求较高,过多关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的数量和教学方法多样性等,缺乏实践性。
鉴于传统教学与MOOC等新兴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不足, 进行“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够更好地加强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凸显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
二、探索与实践:“现场教学”模式的设计要体现“三融”“三加”“三个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模式是将课堂由静态的教室搬到动态的“现场”。这个“现场”是承載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资源的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大自然、知名企业、经济开发区等场所,有效挖掘“现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借助“现场”传递教学信息,突出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特色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模式的构建中要体现“三融”“三加”“三个结合”。
1.教学内容要“三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的教学内容,要紧扣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进行,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体现“三融”,即融入典型案例、融入参观调研、融入创新思维。
一是融入典型案例。案例教学法,因其生动、典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案例的使用,多是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将案例制成课件、图片、文字、视频等穿插在教学设计中讲解。现场教学的案例使用,较传统教学更具有生动性、真实性、鲜活性的优点,因为学生接触的案例典型人物或事件,往往就是“现场”教学环境所发生的真人真事或历史遗迹。借助地方优秀精神资源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学生因身临其境,更易感同身受,教师也更容易与学生推心置腹。例如,在讲解基础课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内容时,设计《赵一曼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的现场教学,师生共同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这里是1933年的伪哈尔滨警察厅的旧址,是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的受刑地,这里的地下室就是当年关押赵一曼女士的现场。学生参观后一定会深受触动,借助赵一曼典型人物案例进行弘扬中国精神的教学,真实鲜活,具有强大的说明力,避免了假大空的说教,能够大大增强教学的感染、信服力。
二是融入参观调研。“现场教学”模式,由于紧密结合与课程相关的当地文化资源,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然要融入参观调研的实践环节。参观调研,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讨的热情,又能够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融入参观调查,就是要增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渠道,让教学内容回到现实生活,由此巩固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设计调研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开展,如对当地的博物馆、企业、自然生态景观、经济开发区等地的基本信息资料、发展现状、研究前沿等进行背景调研。并选择调研作业完成好的学生,在活动来去的途中进行示范讲解。
三是融入创新思维。“现场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地融入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环境的创设首先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惊奇感;教学知识面的延伸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思考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又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灵感,进而引导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思考迈进。
2.教学方法要“三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将感悟式、体验式、专题式、调研式等多种方法进行整合,概括为“三加”,即感悟式加体验式、专题式加案例式、调研式加研讨式。
一是感悟式加体验式。就是利用“现场教学”实地的案例美、声图美,结合老师讲解内容的逻辑美、语言美等烘托审美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从最激烈的冲突中产生触动心灵的认同,产生积极的价值体验,形成对讲述内容的情感上的支持、信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价值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悄无声息地走入学生心里,陶冶情操。[1]
二是专题式加案例式。“现场教学”的开展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整理、归并、提炼与升华,专题式加案例式恰好适合“现场教学”对知识的综合性与整合性的要求。教师讲解与“现场”互动,使静态知识赋予动态意义,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同时,专题式加案例式又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也由此获得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是调研式加研讨式。“现场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延伸,它可以有效地将客观知识、主观认知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课前的调研与课后的研讨,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依据课程所选择的“现场”资源,布置调研题目,教学后组织研讨,可在教学现场学生围坐进行。一样的研讨,坐在英雄雕塑面前,或是知名企业的车间,或是金河湾的湿地江畔等,面对现实进行,学生的问题会层出不穷,争论不休,灵感的火石,会在充满变化的教学情境的敲击下,迸发出火焰。
3.教学手段“三个结合”
如何把当地的红色资源、自然生态景观、经济开发区、知名企业等进行全面的梳理整合,并筛选出有教育功能与精神价值的内容,转化为“现场教学”的教育资源,同时服务好地方,合作共赢,为此,在教学手段的探索上要做到“三个结合”,即结合博物馆红色资源,结合自然生态资源,结合地方产业资源。
一是结合博物馆红色资源。运用博物馆资源和当地红色资源能直观、生动地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具有神圣性的仪式感,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情感[2],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政策理论教育。例如,黑龙江省的博物馆和红色教育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是东北抗联精神的主要教育基地,仅哈尔滨市就有一百多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模式的构建,就是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有效地拉近课程与现实的距离。
二是结合自然生态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信仰教育,信仰的形成不仅源于红色资源的教育力量,更源于对生命力量的教育。而这些教育仅有典型正面案例的引导是不够的,更需要学生具有一种敬、诚的心灵基础。为了更好地启迪生命,焕发学生珍视自我、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热情,挖掘自然生态景观的教育价值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十分有效。
三是結合地方产业资源。东北地域辽阔,松嫩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全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横亘其间,特别是工业基础扎实雄厚,拥有数以百万计产业工人队伍,曾经无出其右。这些都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学习参观、交流思考。立足哈尔滨,结合《概论》课中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等章节,梳理筛选相关资源,设计“现场教学”课程。
三、不足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模式要丰富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一些影响开展推广的现实问题。一是经费负担问题,“现场教学”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高昂的车费,教学基地的参观讲解费等,确实需要一定的经费来落实;二是人数受限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数是大班授课,人数在100人左右,而“现场教学”因个别展馆的场地受限,所容纳的人数一次最多在50-70人;三是专家型师资建设问题,“现场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要求较高,要结合课程整合现场实地的教育资源,对典型案例、历史事件、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提炼加工,都需要建设一个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专家型师资队伍;四是“现场”资源共享问题,有很多有教育功能和精神价值的“现场”可作为教学资源,但因对外开放程度受限,较难成为教学基地。
针对“现场教学”模式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方法解决:一是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与各二级学院的实践教学、专业实习见习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加强培训学习交流,特别是可以选择井冈山、延安大学等红色基因教学开展较早的地方参加培训学习。三是固定课时,制定“现场教学”计划,并把它设计在本学期的教学日历中,以确保推行。
参考文献
[1]安慧玉,吴卫东,周惠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讨[J].赤子,2015(19):159-160.
[2]马振清,蒋雪莲.纪念仪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呈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18-22.
[责任编辑: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