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中药穴位敷贴疗法辅助治疗黄疸型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评价

2018-12-27张晓艳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22期
关键词:食后黄疸型黄染

张晓艳

(江苏省盱眙县中医院肝病科,江苏 盱眙 211700)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由乙肝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肝病[1-2]。乙肝患者在发生肝功能受损的情况下,若其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超过17.1 μmol/L,或对其进行尿液胆红素检测的结果呈阳性,即可诊断其患有黄疸型乙肝[3]。黄疸型乙肝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食后饱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在本文中,笔者对江苏省盱眙县中医院肝病科收治的58例黄疸型乙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用中药穴位敷贴疗法辅助治疗此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江苏省盱眙县中医院肝病科收治的58例黄疸型乙肝患者纳入本研究。这58例患者入院的时间均为2015年11月至2018年2月。这些患者均存在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食后饱胀等症状,其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均超过17.1 μmol/L。其中,排除合并有甲肝、丙肝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其他可影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疾病的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Ⅰ组与Ⅱ组。在Ⅰ组患者中,有男21例(占72.41%),女8例(占27.59%);其年龄为31~79岁,平均年龄为(54.53±4.67)岁。在Ⅱ组患者中,有男22例(占75.86%),女7例(占24.14%);其年龄为33~78岁,平均年龄为(55.61±4.7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方法是:对其进行利胆、保肝、抗病毒等治疗,同时使用苯巴比妥对其进行治疗。苯巴比妥的用法是:口服,30~60 mg/次,3次/d。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明显下降及其皮肤黄染的症状明显改善后,适当减少苯巴比妥的用药量,共治疗4周。嘱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低盐、低脂、清淡的饮食。在此基础上,用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对Ⅱ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方法是:将10 g的猪苓、10 g的泽泻,15 g的大黄、10 g的黄柏、20 g的龙胆草、10 g的茵陈与10 g的栀子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粉末状。用20 g的百部粉与10 ml的白酒将上述药粉调成糊状。将此药糊敷贴于患者的脐部,用纱布对药糊进行覆盖,并用胶布将纱布固定牢。每天敷贴的时间为上午8点至12点,每天用药1次,共治疗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治疗,患者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食后饱胀等症状基本消失,其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明显下降。有效:经治疗,患者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食后饱胀等症状有所减轻,其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有所下降。无效:经治疗,患者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食后饱胀等症状未减轻,其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未下降。

1.4 观察指标

进行治疗前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进行治疗前后,采用自制的临床症状积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食后饱胀症状的严重程度。上述四种症状的分值均为0~5分。0分表示患者无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食后饱胀等症状;1~2分表示患者存在轻度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食后饱胀的症状;3~5分表示患者存在中重度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食后饱胀的症状。此量表的总分为15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食后饱胀的症状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Ⅰ组患者与Ⅱ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52%与89.66%,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比较

治疗后,Ⅰ组患者与Ⅱ组患者平均的临床症状积分分别为(5.84±1.62)分与(4.45±1.18)分,二者相比,P<0.05。治疗后,Ⅰ组患者与Ⅱ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的平均水平分别为(72.45±20.32)μmol/L与(52.99±18.75)μmol/L,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比较(±s)

组别 患者例数临床症状积分(分) 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Ⅰ组 29 9.07±2.20 5.84±1.62 102.30±41.05 72.45±20.32Ⅱ组 29 9.61±2.05 4.45±1.18 109.84±42.84 52.99±18.75 t值 1.257 4.855 0.890 4.927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黄疸型乙肝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对此病患者进行生化检查可发现其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明显升高,且其肝功能指标(如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等)多存在异常[4-5]。目前,西医对此病患者主要是进行利胆、保肝、抗感染等治疗[6-7]。近年来,临床上在对黄疸型乙肝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对其进行辅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所用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中使用的药物为猪苓、泽泻、大黄、黄柏、龙胆草、茵陈、栀子、百部。其中,猪苓、泽泻具有利水渗湿、泻热化浊之功效,大黄具有利湿退黄、泻热通便之功效,龙胆草具有清热燥湿、泻肝利胆之功效,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利胆之功效,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之功效,百部具有润肺下气之功效。上述诸药合用,可共奏清热燥湿、退黄利胆之功[8]。

综上所述,在对黄疸型乙肝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用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对其进行辅助治疗可显著提高其疗效,缓解其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等症状,改善其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

猜你喜欢

食后黄疸型黄染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1例
识别宝宝生病信号
发热黄疸型牛疾病的临床诊治
饭后巧养生
可擦碘降低手术室地面黄染的应用研究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
不同消毒液对手术室塑胶地板黄染的影响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其治疗分析
心理护理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预后及其影响
饭后养生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