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8-12-27
本研究为了探讨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选择4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我院2015年2月到2017年12月4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已经确诊。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在65岁以上有38例,65岁以下有8例。本研究当中使用的阿帕替尼非适应症用药恶性肿瘤类型满足前期临床研究支持,患者自愿采用阿帕替尼,向患者家属讲述了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风险,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不同患者给药方法:胃癌患者每日1次,每次850 mg;肺癌和肝癌患者每日1次,每次750 mg;子宫内膜癌、乳腺癌、食管癌、肠癌每日1次,每次500 mg,都是口服用药。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可以将药量降低500 mg或者是250 mg[1]。患者在阿帕替尼治疗的过程中不进行放疗与化疗等其他形式的治疗。服药期间要适时复查肝肾功能与血常规,在用药2个月以后通过病灶影像学对近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估[2]。
1.3 疗效评定
根据实体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判定标准。病灶如果全部消失,并且保持4周,则代表完全缓解;病灶如果直径综合缩小范围在30%以上,并且保持4周,则代表部分缓解;病灶如果直径综合扩大范围在20%以上,或者是产生了新病灶,代表病情进展;病灶如果缩小范围稳定,但是小于30%,则代表病情稳定。无疾病进展期表示患者从服用阿帕替尼开始一直到疾病进展或者是患者死亡时间,期间疾病没有出现进展[3]。总生存期则表示患者从服用阿帕替尼开始到患者死亡的这段时间。对患者服用阿帕替尼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所取得的数据展开分析。使用了χ2对组间的差异性进行评判,采用Kaplan-Meier法探讨患者的服用阿帕替尼以后的生存情况[5]。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46例患者当中,其中14例患者经过了1~2个周期的治疗,17例患者经过了3~6个周期的治疗,15例患者经过了7~12个周期的治疗;其中2例因为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在第4d的时候就将剂量减少到了500 mg,7 d以后停止用药。通过治疗,没有出现完全缓解的病例,有3例患者病情部分缓解,病情进展患者26例,病情稳定患者17例,缓解率为6.52%,疾病控制率为43.48%。
2.2 随访结果
通过实验发现,46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6.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7.0个月,服用阿帕替尼在6个月以上的患者,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1个月,持续服用阿帕替尼在6个月以下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4个月,二者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1,图2。
2.3 不良反应
采用阿帕替尼进行治疗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口服降压药物以后能够得到控制,见表1。
3 讨论
1971年Folkman提出了肿瘤血管生成理论,从而为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6],当前,阿帕替尼、贝伐单抗等血管生成抑制药物被用于临床治疗当中。阿帕替尼是1种多靶点小分子络氨酸酶抑制剂,由我国自主研发,能够阻止生成肿瘤新生血管,实现抑制肿瘤增值与生长的最终效果。相关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可以提升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几率,同时可以实现不良反应的可控制、可耐受,所以,阿帕替尼也成为了胃癌靶向治疗的重要口服制剂[7]。
图1 46例恶性肿瘤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曲线
图2 46例恶性肿瘤患者中位总生存期曲线
表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虽然现在阿帕替尼适应症只包含了晚期的胃腺癌以及胃-食管结合部位的腺癌,可是相关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都具有显著的效果。本研究结果证实,阿帕替尼治疗二线和二线以上化疗失败的肿瘤患者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提升病患的
PFS以及OS,能够有效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8]。现在,阿帕替尼临床主要用于三线和三线以上的单药治疗,是否能够和传统治疗形式进行融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强对肿瘤特征的观察,确定用药的时机与剂量,筛选符合条件的群体,研究阿帕替尼的耐药性是今后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