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用户体验的学龄前儿童识字app设计研究

2018-12-27任智群

数码设计 2018年3期
关键词:误点界面设计层级

任智群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引言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了解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点,以及了解学龄前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认知和心理需求,分析现有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归纳总结此类产品的设计规范。从基于用户的角度的出发,包括学龄前儿童需求以及家长用户群的需求,分析和探讨学龄前儿童识字类 app设计要素和特点,为今后的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1 研究现状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2至7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我国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因为学前儿童生活和发展都是整体的,外界环境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相互联系的,不能相互割裂,具体化后即为游戏法,同时要照顾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学龄期是指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的年龄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最突出的心理特征是:在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有了独立的意识发展,并有了初步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和能力,比如帮助父母拿碗筷,洗衣服等,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比如能自己上厕所,自己吃饭等,随着心理过程不断发展,学龄前儿童在游戏学习中学着运用简单的逻辑思维,概括能力也有了提高,但是这一阶段由于知识少经验不足,还不能经常有意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心理稳定性较差,对抽象事物集中力时间短,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集中时间长,在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收到影响。颜色视觉上,彩色的刺激要大于灰色。其次,在颜色知觉敏感度上存在性别的差异,有研究表明,6岁的男孩对黄、蓝两色更加敏感,其次是红绿两色;而女孩则对红、黄两色更加敏感,其次是橙、蓝两色。

现阶段学龄前儿童app设计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学龄前识字类app界面设计存在交互层级过多,趣味性不足等问题,界面设计趋于成人化,无法激发学习兴趣,没有从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角度和心理需求出发,导致设计出的产品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有些产品游戏行过于强,根本达不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有些产品在知识内容上过于水,存在发音不标准的现象。同时也存在隐形广告过多,儿童误点的现象严重,导致家长用户的不信任。

2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

2.1 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点

三周岁后至6到7岁入小学之前被成为学龄前期,与婴幼儿时期相比,此期生长发育速度缓慢,脑神经及发育系统发育持续并逐渐成熟,但发育仍然不成熟,学龄期儿童手脑协调性差,辨识能力差,图片比文字更有利于这阶段儿童的理解,图标的设计简单突出要便于儿童的识别,较复杂的图标和交互层级不利于学龄前儿童的使用,造成在使用过程中误点和困惑的现象,最终放弃使用该产品,学龄前儿童色彩辨识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这阶段的儿童喜欢明亮的色彩大于灰色调,在界面设计色彩运用上尽量采用色彩鲜艳的基本色,吸引儿童的注意激发兴趣,儿童的运动技能要靠后期的逐渐培养,这阶段儿童的手脚协调能力差,对于界面的拖拽操作较难完成,因此在界面设计的过程中,要避免过难的操作步骤,图标过小,交互层级过于复杂

2.2 儿童的认知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欲望、学习能力最强的一个阶段,很多复杂的事物,他们都能搞得清清楚楚,辨别能力也有所发展,比如大桌子和小椅子,一般情况下不会混淆,但是学前儿童的稳定性、自制力较差。对与一个陌生的事物,他们会采用一系列的方式来了解这一事物的属性,比如用手触摸,有眼睛观察了解事物的颜色,拿在手里体会事物的重量和质感,用多种感官去尝试,直到全面了解该事物的属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持续时间长,对自己不感兴趣,困惑的事物会很快放弃。在日常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会聆听周边人们对他发出的声音反馈,成人表现出来的欣喜、赞扬等对儿童日后的语言学习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学龄前儿童识字的过程中可以凭借日常具体图像来展开想象,学龄前儿童抽象想象能力较差,绘本可以给孩子提供看图画讲故事,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认识汉字,也可以引申出文字和图画相结合产生的新故事,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识字愿望也就逐渐建立起来。

3 学龄前儿童识字app视觉设计要素总结

3.1 层级架构设计

学龄前儿童集中力较差,对自己感兴趣的简单事物注意力维持时间较长,对复杂不感兴趣的事物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在交互层级的设计就不应过于复杂,一般不超过三个,可以适当的加入弹出框,引起儿童注意。但在设计家长专区界面的时候可以设计的层级较多,但在儿童识字界面设计时,应把家长专区图标设计较小,或者设计密码,以防儿童误点造成不必要的误点,产生隐形消费,使家长用户对该产品失去安全感。

3.2 按钮的设计

按钮的设计用来引导和提醒用户下一步的操作,鉴于学龄前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要从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设计按钮应简单明了,不宜过小,按钮之间的间距应较大,以防两个按钮之间的间距过小而误点,要用具象的形象来设计按钮,比如箭头,手指等。在文字设计过程当中最好避免使用超过 4种以上字体,同时也避免用楷体宋体等呆板字体,可以多用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文字学习的趣味性,选择儿童通俗易懂的文字。

3.3 颜色设计方面

界面颜色设计方面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应采用和谐明快的色调,一目了然的色彩组合,多使用对比度强,纯度高的颜色,设计选色要与整体想协调,可以将主题物体颜色加强,淡化后面背景,突出主体,立体感强,选择的主题卡通形象也行该生动活泼,吸引孩子激发好奇心。避免界面色调偏黑偏灰,不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审美要求,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用橙黄、蓝绿、粉红等色调明快的颜色,给儿童一种清新活泼的感觉,运用暖色调给儿童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让儿童有使用该产品的欲望。让儿童情绪趋于平和,我国有些学龄前儿童产品采用蓝绿色调,并用红黄等色调点缀,给人一种清新活泼的感觉,蓝天绿草展示出大自然的美丽,同时绿色也可以缓解视觉疲劳。

4 学龄前识字类app设计规范

4.1 趣味性

将学龄前儿童感兴趣的小游戏与枯燥的识字相结合,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可以利用闯关模式和养宠物模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由于儿童认知能力有限设计层级不宜过多,同时要给与及时的反馈与奖励,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还在初级阶段,可以将抽象的汉字与儿童所熟悉的具象事物或感兴趣的事物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理解汉字的意思,激发学习兴趣。

4.2 故事性

在识字过程中可以与童话小故事相结合,在阅读小故事同时可以切换听、跟读故事模式,当出现错误发音能及时提醒纠正,遇到不会读的生字也可以点击发音,自动储存在生字本当中。培养学龄期儿童听说读能力,也可以家长跟儿童一起学习,一起读故事。

4.3 安全性

安全性是学龄前儿童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一环,现阶段有些学龄前儿童产品没有设计家长专区,常常造成儿童误点,因此造成隐形消费,导致家长用户的不信任,设计家长专区,使家长用户可以设置儿童使用 app时间,当到产品使用临界点时,界面可以逐渐变暗,并有儿童喜爱的卡通人物提醒,让学龄前儿童在自然的状态下停止使用 app产品,同时实时跟踪和随时调整儿童学习进度,符合儿童个人学习需求,家长控制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消费。

4.4 互动性

学龄前儿童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求。喜欢与小朋友分享,肯帮助小朋友,在设计学龄前儿童识字产品时,也可以加上与其他小朋友互动,可以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设计互动专区,看到其他小朋友学习成果。不仅激发识字兴趣,也可以培养儿童社交能力。

5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成为现在儿童的新宠,“开放二孩”政策,使中国儿童数目进一步增长,儿童成为移动产品的新用户。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与总结,对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支撑,要设计一款符合学龄前儿童识字类 app不仅要了学龄前儿童识字学习要求,也要了解处于学龄期儿童生理和认知特点,以及家长对产品的期望。才能设计出一款提高学龄前儿童识字兴趣,寓教于乐,界面设计符合学龄前审美的汉字学习类app产品。

[1]朱慕菊.“幼儿园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R].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9.

[2]杨敏, 邱一炯.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 (4): 55.

[3]沙强.儿童手机的人机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 2011: 22-24.

[4]托尼·W·林德.在游戏中评价儿童——以游戏为基础的跨学科儿童评价法[M].陈学锋, 江泽菲等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4.

[5]龙滢冰.浅谈基于用户体验的APP界面设计[D].北方工业大学, 2013.

猜你喜欢

误点界面设计层级
《京燕儿》APP界面设计
导数试题中的易错易误点归类剖析
中医养生APP界面设计
“共享员工”平台界面设计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面向智能手机的UI界面设计
外卖小哥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 消除学习数学的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