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餐具的设计事理研究
2018-12-27蒋祖威
蒋祖威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引言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的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人类认识地较为深刻的事物,筷子和刀叉分别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的餐具代表,这种显著性的代表性就说明了筷子和刀叉分析对比作为例子来阐述道理有理有据。
1 筷子和刀叉发展史
筷子的发展历史: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以根据年代推算,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唐代时期叫“筋”。宋代时期叫“筷”。此为筷子名称的由来。据历史记载,筷子并非最早就处于食器的首要位置,早期的筷子只是用于取汤中的菜,而当时食器的中的龙头是汤勺,筷子真正是到明清时期开始普及使用的。这也说明了筷子在中国历史上从次到主的变化过程。
刀叉无疑成了西方人饮食的标志,而西方使用刀叉的历史并不长,他们使用刀叉的历史不超过1000年。据考证,青海马家窑文化的宗日遗址中,出土距今7000多年的骨质餐叉,随之出土的还有骨质餐刀和餐勺,这组餐具,跟现在用的西餐刀叉形状是非常接近。
2 造型对比分析
首先从筷子和刀叉的造型上进行分析,筷子一般是一对出现的,也就是两支一起使用时才能发挥其主要作用,一支筷子很难完成它的使命。而刀叉是两个即相对独立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它们的功用是在进食这个过程中,有两者合作的部分,也有两者独立工作的部分。筷子只有在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单支筷子的功能就要大打折扣。而刀叉不一样,刀叉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刀有其固有的功能,叉子也有其固有的功能,两者的配合是为了更好实现对方的功能,所以刀叉的配合是功能强化和提升,并不是像筷子一样是功能的产生。筷子的配合是功能的质变,而刀叉的配合是功能的量变。
3 使用方式对比分析
形态的形成必然有其依据,筷子在使用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手的延长,是把食物从碗里运载到嘴里,主要是一个运载的过程,在这个运载的完整过程中,必需要取物、运载物与放下物这必要的三个过程。而取物和放下物是一对过程,要找到取物和放下物的平衡点,既要在取物的时候便利,也要在放下食物的时候轻松。筷子是一种精密器具,它能实现的动作非常多。这就要求它自身在结构上要满足其功用,包括花生米都可以利用筷子夹取,这就对筷子取物端的敏捷性等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敏捷又要便于夹取,通过对形体的分析,圆柱是理想的造型,圆柱造型不用考虑使用时的方向,筷子取物端和同种食物接触的面积是一样的,让用户更加轻松的实现目标。在人体可控范围内,更小的结构更加便于操作、精准度更高,所以为了提高其精准度,筷子的取物端相对较细,而握手端为了人手的尺寸考虑去更好的拿捏而会选择相对合适的粗度,这些过程中的考虑和需求就促成了当前筷子呈现上粗下细、上方下圆的基本造型。
刀叉在饮食时的作用不止运载,还有切割食物的功用。刀叉在使用过程中彼此交替做主角。从碗里切割食物时,主角是刀,叉子的作用是稳住食物辅助刀子实现功用的目的。在运载过程中,则是叉子是主角,刀在前期切割食物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运载,另一方面是为了更便于入口,刀的切割是为叉子的运输做铺垫,刀叉的配合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用户更加便利的吃到碗里的食物。
4 材质对比分析
从筷子和刀叉的材质上进行分析,就中国普遍的情况而言,筷子的材料主要是木制或竹制。而刀叉的材质基本上是金属制的。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先是石器,再是青铜,铁等金属也走进了生活中。筷子在每个时代有其代表时代特点的材质组成,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青铜的筷子及铁质筷子等。而发展到今天的筷子的材质更加青睐木质和竹材。刀叉的发展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已经有石制的刀叉。后面的青铜器以及铁器时代也是有铜制和铁质的刀叉,发展到今天金属材质的刀叉占了主导地位。从材料的来源来看,几千年就已经有了石材和金属的材料的使用,所以材料的来源不能成为选择木材作为筷子的最主要动力。当时的工艺可以生产出比较复杂的金属制品,由此可得出,并不是材料的来源、工艺和技术达不到要求而迫使中国人选择木材或竹材而放弃金属材质来制作筷子。金属材质的筷子在功能上也可以完成木质筷子所实现的功能,筷子材质的选择综合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方式,以及材料的属性等各方面因素的后果。刀叉在材质的选择上金属占有统治地位,这是由刀叉的功用需要决定的。刀叉的功用体现在切割和运载上,这两项功用就要求其材质在硬度等特点上出色。综合筷子和刀叉的材质选择,可以明确的体现出材质的选择是实现其功用对材质特性的要求。
5 色彩对比分析
从筷子和刀叉的色彩上进行分析,筷子的色彩主要是木材和竹材的原色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塑料的普及,也会出现一些塑料材质和色彩的筷子。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木制和竹制筷子,其色彩为本来的色彩,也就大自然的颜色,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特别注重对自然材料的运用,主要是自然材料在视觉和触觉上给人温暖而富有人情味的感觉,而颜色是视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也是北欧作品感情细腻的重要因素。而中国人在长期发展中选择木质或竹制这类自然材料,体现了中国人在产品感情上的需要。中国的文化悠久而灿烂,其中有很多经典思想,比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这些文化是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做出选择的重要参考。刀叉的色彩也是材质本身的色彩,金属的色彩。金属闪烁着银色的冷光,体现着锋利和冰冷感,这些特点表现着刀叉的功用,从工具特点可以看到西方人实用主义的特征。
6 结束语
对中国筷子和西方刀叉在造型、材质和色彩等方面分析,餐具的造型是由该物品所要达到的功效决定的,而材质和色彩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功效,功效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餐具的造型、材质和色彩等要素的确定是由用户的需求确定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的需求。用户对产品的批评推动着设计的发展,好的产品也会启发用户,得到用户的青睐也给用户启发,不断提高用户选择产品能力,筷子和刀叉的发展就是很鲜明的例子,在不同的饮食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抉择,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这些因素长期的影响就形成了一个民族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和当前的生活状态结合形成新的特质,不断循环推进。优良的设计理念会被发扬和创新,好的设计就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特质,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能结合特定的环境指导设计、指导设计发发展方向。细化到设计中的服务,产品的结构造型色彩等都是来之有力,取之有据,在使用方式和用户的心理感受上都是大浪淘金,筷子和刀叉的对比和发展有力的论证了这项理念。
[1]柳冠中.历史——怎样告诉未来[J].装饰, 1988(01): 3-6.
[2]崔普权.筷子的历史与称谓[J].北京档案, 2000(08): 44-45.
[3]熊群花.从筷子和刀叉看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J].台声.新视角,2005(06): 225.
[4]戴蓉侠.设计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7(11):13-15.
[5]郎剑锋.吴越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D].山东大学, 2012.